汪小平
2001年11月25日,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的农民程旭波,带着自己与弟弟十余年潜心研制的水稻和玉米远缘有性杂交超强优势稻新品种,一路风尘,直奔北京中国科学院。在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经过细致的基因检测和多项分析后,这种“玉米稻”新品种赢得了许多著名专家的肯定和赞叹,有关专家还将“玉米稻”这一研制成果称为“世界级发明”!
走出科学院大门,这位年近半百的普通农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家乡的弟弟程海波,他要将这个好消息第一个告诉与他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十几年的弟弟。
程海波自幼体弱多病,十几岁时还骨瘦如柴,身材矮小。程家开门见山,几里外的学校对海波也成了难题,海波走不上几步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到这时,大哥旭波二话不说就来背他。伏在哥哥并不宽厚的肩膀上,海波的眼泪往下掉。山里的小道异常难走,旭波不但不叫苦,反而露出笑脸:“放心吧海波,哥哥背你去上学,有我的就一定有你的!”
有一次,旭波背着弟弟不慎滑倒,他急中生智,将海波推向旁边的一棵树,大声喊着要他抓住树枝,自己却失足滚落到山坡。望着哥哥浑身鲜血直流,海波禁不住放声大哭。
家里的生活越来越艰苦,海波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在海波生病的日子里,旭波放学一回家就坐到他床前,拿出书本给他讲读。大山里的晚上异常寒冷,旭波和海波哆嗦着依偎在一起,凑合着一盏昏黄的油灯,互相鼓励,顽强学习。经过哥哥不懈的努力,海波的学业不仅没有荒废,反而一直名列前茅。
1968年旭波中学毕业参军入伍。收到入伍通知书的第二天,海波含着热泪送了哥哥一程又一程。山路弯弯,兄弟情深,直到看不见哥哥那憨厚正直的背影,海波才怅然回家。部队三年,磨炼出旭波刚强果敢的品格,他拼命地学习文化知识,多次受到部队的表彰和奖励,但弟弟海波终因身体等多方面原因未能继续学业。
1971年旭波转业回来,见海波一直耷拉着脑袋,旭波用力地拍拍弟弟的肩膀:“世上的大路有千百条,总该有属于你的阳光大道!有哥在,你别灰心!”
知道海波喜欢钻研,旭波为弟弟找到了一个乡里农技员的差事,海波记着哥哥的话,每天沉浸在农业科技的知识海洋里,有时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学到一些知识,他就走村串户宣讲推广。通过实践的印证,海波的求知欲更强了。现有的书籍满足不了海波,旭波就从自己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中拿出大半给弟弟买书。
从那时开始,海波渐渐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他和哥哥一起研制“玉米稻”打下了基础。
2000年夏,安徽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成荃、副院长杨剑波博士、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吴跃进博士和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程备久一行人,受安徽省科技厅委派正式来到他们兄弟俩的试验田考察。2001年3月8日,省科技厅严副厅长亲率有关专家来到程氏兄弟的试验田,并正式确定“玉米稻”已明显表现出玉米遗传特性,将“玉米稻”试验项目列为2001年度第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喜讯传来,程旭波心潮翻滚: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差点断送了一个世界级的发明,最后关头,还是病弱的弟弟给了自己勇气和决心!
当时,兄弟俩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岳西是高寒山区,冷浸田多,而农民种植的水稻品种又抗逆性弱,产量极低,所以必然造成粮食短缺。未来水稻要想高产、优质、抗旱、抗虫害,必须要与其他植物杂交,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程海波心里萌芽。
1986年的一天,海波终于郑重地向哥哥说出了自己的构想,要搞玉米与水稻杂交研究。程旭波听后大吃一惊:玉米和水稻也能杂交?海波见大哥不相信,便拉起他直奔自己的责任田。原来,海波已经有意识地让水稻与各种植物混合试验种植两年多了。经过细致认真的观察,海波发现,与玉米混种在一起的水稻秸秆明显高于其他水稻,且颗粒大,多而饱满。望着眼前的情景,程旭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弱不禁风的弟弟,内心却蕴藏着搏击命运的巨大勇气!
看着海波满心欢喜的样子,旭波心里却有疑问:一方面,这种研究以前从未有过,在这上面花工夫未必有结果;另一方面,做这样的研究,不但需要大智慧、大毅力,而且必须得经受住挫折才行。“你搞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就算你有真才实学,满腹经纶,但我们毕竟是农民!你在乡里只是一个挂牌的农技员,一无工资,二无住所,而我自停薪留职以后,实际上已和你没有什么区别了!也许这些现象都是真的,但除了我,谁还会信呢?海波,别天方夜谭了!”旭波说完转身就走。没有得到哥哥的支持,海波并未因此失去对杂交水稻研究的信心。他更加频繁地来往于农技站的那间小屋和试验田之间,本来就病弱的身体更加单薄了。旭波听说后,决定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他再次来到弟弟的那片试验田,温暖的阳光照得他心里热乎乎的,徐徐的山风吹得健壮挺拔的稻苗向他微微点头。远远地,他已经看到了弟弟俯身观察的孱弱的身影,但他身旁的杂交水稻却比旁边人家的稻苗秸秆高而粗,颗粒饱满。终于,旭波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他三步并做两步,来到海波身旁:“我支持你,不管出多少钱多少力,我都认了!”海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动地紧紧抱住哥哥。
有了哥哥的全力扶持,海波搞起“玉米稻”研究更是得心应手,但没过不久,周围传出了流言蜚语:“这兄弟俩整天不务正业,搞什么玉米和稻子杂交,还说是科学研究,那不成了科学家了?根本就是败家子!”旭波以前的几个战友干脆劝他:“别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
面对阻力,弟弟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哥哥,你结婚才几年,孩子又小,家里正缺钱,你还是别管我,由我自生自灭好了!”旭波握紧弟弟瘦弱颤抖的手,意志坚定地说:“海波,怕什么?人生做事最怕的就是信不过自己,别人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好了。只要哥哥相信你、你也相信哥哥就行!”
为了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和弟弟一起研究,旭波买来大量的专业书籍,还时常请教弟弟。原先工作的单位一个月还有五六十元工资,他每个月拿出十几元做生活费,其余全部用来买书。最后哥哥干脆从县里的新房搬回老家的土砖屋与弟弟一起住,共同学习钻研。
兄弟俩明白,正在试验中的”玉米稻”有它特有的生长规律,每时每刻都需要呵护和悉心的照料。望着那一棵棵高大如芦苇的稻苗一天天拔节、抽穗,他们的心每天都激烈地跳动着,兄弟俩分享着时间慢慢带给他们的快乐。夏日炎炎,他们蹲在试验田里,察看苗情记录数据。那天,哥哥不在,海波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在稻田里观察,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他刚要记下什么,突然眼前一黑,人已瘫倒在田里。
恰好,旭波正在往试验田赶。见此情景,他立刻将浑身泥水的海波抱起,做人工呼吸。海波终于缓缓地睁开了眼睛,望着面前眉头紧锁的哥哥,他有些灰心:“想不到搞这个东西竟然这么难!”旭波用力将弟弟扶起来,郑重地说:“搞这个东西的难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但我们现在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它一旦成功后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和数据来看,倘若我们用同等的肥料分别种植水稻种和玉米稻种,那么玉米稻所收获的产量将是同等面积水稻产量的23倍,达到亩产10001500公斤!另外,它还大大节水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也特别强,更适合于在广大缺水的地区种植!我们一旦获得成功,那将是种植水稻的又一次革命!”
海波惊讶地望着哥哥,没想到哥哥已经有了这样的深思熟虑和远大抱负,他被哥哥的这些论断所感动。深秋的夜晚,山里漆黑阴冷,海波和哥哥点着火把,一丝不苟地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下半夜,北风突起,气温骤降,他们将牙齿咬得咯咯直响,身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们仍坚持不懈,互相鼓励。
为了“玉米稻”的研究,兄弟俩到底熬了多少个通宵,投入过多少资金,现在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只要是认识的朋友、熟人,甚至八竿子才打得着的亲戚,他们都去借钱筹款。尽管“玉米稻”的研究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支持,但到1999年,兄弟俩已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那时候,家里最怕的就是过年,一到过年,上门讨债的人踏破门槛。1999年,程旭波实在没钱还债,只好任由他们把家里的几件破家具都拉出去卖了,最后,连惟一的一袋米也被债主背走了。人家过节欢声笑语,而程旭波家里却凄风苦雨,妻子气得和女儿回了娘家。
但最让妻子不能忍受的还是大女儿程钰琳上重点高中的事情。收到女儿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程旭波心里有喜有忧。这几年,他已经背了不少债,女儿上半年入学的费用也是向人家10块20块借来的。现在重点高中的入学费用一下子就是上千元,这让他如何筹措?
思来想去,程旭波一咬牙,干脆将通知书藏起来,哄女儿说她没有被录取。没能进心仪已久的重点高中,平日里一向坚强的女儿哭得死去活来,但程旭波最终也没拿出那张通知书。最后还是在岳西中学一位老师的资助下,女儿才得以重返校园。
可就在那年隆冬,70岁的母亲又突然一病不起。兄弟俩没钱求医抓药,母亲很快就撒手人寰。母亲的遗体已经搁了好几天,因为没钱,一直无法入土为安。兄弟俩急得到邻里亲朋家磕头跪拜,哀求他们借一些钱安葬老母。冬雨潇潇,北风刺骨,兄弟俩满身都是泥巴,雨水湿透了他们的棉衣,冻得他们一个劲地发抖,但耳边传来的却是幸灾乐祸的讥讽。
冬雨无情地敲打着兄弟俩脆弱的心。安葬好老母,几个叔伯长辈指着他们大骂:“你们俩一个疯一个傻,好好的搞什么试验?可怜老母亲含辛茹苦几十年把你们拉扯大,临到老了病了,你们竟然拿不出一分钱来医治!她死后,你们又拿不出一分钱来下葬,天下哪有这样的不孝之子?今天我们要教训你们!”
望着他们怒不可遏的表情,羸弱木讷的程海波吓得慌了神。程旭波赶紧把弟弟拦在了身后,自己则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要怪就怪我一个人吧!是我不孝害死了母亲!是我连累了叔伯们!是我拖垮了弟弟!我甘愿承受一切惩罚!你们可千万别吓着海波啊!”
母亲去世后,兄弟俩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们一心扑在试验田上,加快了研究的步伐。
为了方便争取科研立项,宣传研究成果,程旭波托朋友在县城找了两间旧房子。搬家的那天,他什么都没带,只有一大担“玉米稻”样品和资料。海波来送他:“哥,我们研究的成果就要靠你去找专家论证了!”程旭波郑重地点点头。
从那时开始,程旭波一次次走访有关部门,一回回苦口婆心地给人家讲解,每一次出行他都带上一大堆“玉米稻”样品和沉重的资料。2000年春天,程旭波到了北京,随身所带的钱两天就花光了,白天他和知名的专家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讨论科学发明,晚上却只能拿着行李、样品到车站去,蜷缩在候车室的椅子上,饿了就买一两个馒头,渴了就喝几口自来水,困了就伏在行李上打个盹,第二天天一亮,他又强打起精神走出去。
程旭波的顽强和执著,感动了这些著名学者,他们不但对“玉米稻”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鉴定,还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意见。从北京回来,程旭波连家门都没进,就直奔老家,与弟弟秉烛夜谈,商量如何改进。
经过几年的频繁奔波和艰苦生活,程旭波明显老了;而程海波由于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工作,也显得苍老消瘦。那几天程海波又倒在床上昏迷不醒,程旭波守在床边寸步不离,待弟弟醒来,程旭波紧紧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念叨:“海波,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倒下去呀!我们所做的一切正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不就是盼望着’玉米稻’能改变这个时代吗?”
程海波也激动地拉着哥哥的一个劲地点头。他们还要让”玉米稻”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再继续,并希望终于有一天,自己的成果真的能像袁隆平院士设想的那样,种出的水稻长成树一样高大,孩子们能在稻穗下玩耍,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
(宋海凤摘自《恋爱·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