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汤显祖巧对得娇妻(第46-47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752 • 被 5 人看爆

汤显祖巧对得娇妻单晓华  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乡村的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酷爱诗书,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勤奋好学,养成了“幼志在诗书,吟咏不去口”的学习兴趣,被人称做“童子诗生中,傻气万人一”。  当时临川城内有位大家闺秀,名叫蕙蕙,不仅容貌出众,且饱读诗书,颇有才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此,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但蕙蕙见那些纨绔子弟们一个个胸无点墨,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十分厌恶,一心想找个有文才的后生为侣。于是,她便想出一个对联择婿的办法,并让人传出话去:本小姐以才选婿,贫富不论。接着,蕙蕙以围棋为题,拟了一个上联,贴在门外的大街上。那上联是:  “

阅读全文 »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母亲与麦子(第45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227 • 被 3 人看爆

母亲与麦子阿青  自十多年前到市里工作以来,每年麦收之后,母亲都要送五袋麦子给我。因为不通公共汽车,每次都由母亲赶牛车行几十里山路,寄放在县城的亲戚家里,而后再请人写信告诉我。我常常搭顺车取走这些麦子。  最初几年,这些粮食还真起了不小的作用,首先是大半年的口粮不用犯愁了,关键时刻还可以拿到集市上换点救急钱。后来,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这些粮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可这始终是母亲的一大心事,见没拉走,就又托人写信催促,提醒莫再耽搁。  这几年,我更没把这些粮食当回事儿,打个电话让亲戚代为贱卖了事,图快。  今年麦收之后,回村正赶上母亲鼓捣粮食。我发现,母亲所用的钢筛,网眼特大,不大饱满的麦粒都被筛掉

阅读全文 »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北京的大杂院民风(第44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259 • 被 4 人看爆

北京的大杂院民风冯力力  北京人居住在独门独院里的并不多,顺着大小胡同挨门逐户查访,差不离儿全是杂院。人们总挂在嘴头儿的“北京文化”中,胡同文化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杂院民风便是它的核儿。  住杂院的人们好讲个礼数,哪家赶上红白喜事,大伙用不着串联,各户自然要随一点“份子”,不在乎花钱多少,图的是个礼尚往来。有新街坊搬进杂院,他必得先破点工夫到各屋拜访,不然,日后你过日子有为难之处,怎好红着脸跟街坊们张口?平常日子,你出我进,人们总要找个话磕儿打招呼。虽说时下的生活节奏快了,杂院里的人们也会忙里偷闲地说上几句:“上班去呀?慢点骑车,道上的雪还没化呢!”“呦,大爷,这阵子夜里老听您咳嗽,拣好

阅读全文 »
07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黔北哭嫁歌(第42-43页)

发表于 2025-07-02 • 字数统计 2472 • 被 9 人看爆

黔北哭嫁歌崔笛扬  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桎梏下,妇女地位低下,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满腔怨愤的心情,只有在出嫁的日子里,通过哭声来倾诉,利用眼泪来表达。包办婚姻世代相袭,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亦传唱不息。历史的泪滴,于是汇成了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黔北哭嫁歌。  黔北哭嫁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共分六个部分。一  开声。姑娘出嫁前三天,由母亲(无母,则由婶娘或嫂子)带着哭,这叫开声。开声,实际上是哭嫁歌的序曲。  房后一片金竹林,金鸡飞来林中鸣。  金鸡开声一大群,小女开声一个人。  金鸡开声在林间,小女开声在床边。  金鸡开声竹叶抖,小女开声泪长流。  ····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母亲用俗话教我们做人(第41页)

发表于 2025-06-23 • 字数统计 1146 • 被 12 人看爆

母亲用俗话教我们做人鲁风  我们兄弟姊妹们,好多方面沾了母亲俗话的光。  她老人家走了,她的那些话却永在。  一个穷家,父亲早殁,靠啥支撑?就只有靠娘一个人“叨叨”了。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不知现在的人们还能不能听到这句话,明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那些年在农村种地,早起上坡能多耙一拢地,若是在家则能多挑几担水或打扫院落什么的。“三光”者泛指院落、牛栏、床铺等,“三慌”便是说相应的以上各项都耽误了。  “穷饭屋,富水瓮。”“穷”在这儿是个形容词、借用词,是说饭屋——也叫灶屋,应拾掇得整洁、干净。早晨时,农家常有失火的,其中多因灶房的柴火引起。而水瓮“富”了则一可以洗衣服、喝水、饮牲口,二来万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故乡的麦索(第40-41页)

发表于 2025-06-23 • 字数统计 1741 • 被 16 人看爆

故乡的麦索邸(dǐ)士智  麦子浇过三水,情形便大不一样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拔高了许多。一阵微风吹来,送入眼鼻的是那滚滚的绿浪和诱人的麦香。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说:“麦子背枪了,我们也该上磨了。”于是我们几个娃仔就高兴得大叫起来,那时的我在心里想,妈妈真好。  那时种子质量差,纯度低,一块地中五谷杂粮大荟萃,高低不一,人们戏称“三层楼”。大哥、二哥、两个姐姐,还有我,一同提着筐子来到自留地,将那些青稞、大麦等一个不留地采摘到筐子中。姊弟几个人一早晨的折腾,各自采摘到筐子中的也只是一层儿,合起来也就一筐子多一些。回到家,父亲已在院子中铺好那块破帆布。将麦穗倒下来,父亲就拿起他那钉满胶皮的大鞋狠命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白菜包子(第39页)

发表于 2025-06-23 • 字数统计 1087 • 被 12 人看爆

白菜包子舒圣祥  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父亲在中午拥有属于他的两个包子,那是他的午饭。记忆中好像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我和哥哥都小,每天的任务之一是能不能搞到一点属于一日三餐之外的美食。  父亲在离家30多里的大山里做石匠,早晨骑一辆破自行车走,晚上骑这辆破自行车回。两个包子是他的午餐,是母亲每天天不亮点着油灯为父亲包的。其实说那是两个包子,完全是降低了包子的标准,那里面没有一点肉丝,只是两滴猪油外加白菜帮子而已。  父亲身体不好,那是父亲的午饭。父亲的工作是每天把大锤挥动几千下,两个包子,只是维持他能继续挥动起大锤。  记得那时家里其实已经能吃上白面了,只是很不连贯。而那时年幼的我和

阅读全文 »
06月
2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遍地英雄(第38-39页)

发表于 2025-06-23 • 字数统计 1893 • 被 13 人看爆

遍地英雄刘国芳  总有人问我崇拜谁,我回答说崇拜我的父母。有时候我会表达得准确些,回答说崇拜我的农民父母。我的回答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多数人会说爱他们的父母,但不至于崇拜。但我一直都是这么回答别人的,崇拜父母,从我小时候开始。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他们就居住在抚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地里劳作。长年累月的脸朝黑土背朝天,使我父亲的性格也像他脚下的土地一样,就是沉默。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总看见父亲板着脸,我几乎就没见他笑过。为此,我小时候很怕父亲。他从地里回来,我从不敢看他的脸,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都想象不出父亲是什么样子。但父亲的背脊,却十二分清晰地

阅读全文 »
06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爱得太近(第37页)

发表于 2025-06-12 • 字数统计 451 • 被 30 人看爆

爱得太近胡守文  有一年春天,父亲在屋后的自留地里种下100棵橘树。到了冬季,树苗已有半人高了,放了寒假的我,到橘园里帮父亲干活。  寒意料峭,父亲却只穿一件单衫,握着锄头挥汗劳作。他在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积攒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填埋进去。“小树正“吱吱’地长身体呢,没有充足的营养可不行。”他满眼爱怜地看着树苗说。  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去挖坑。但只挖了两三下,父亲就叫住了我。  “这样不对,”父亲走过来说,“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应该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  “太远了,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我不以为然地反驳。时父亲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养料,会被“肥’死的。而保持一

阅读全文 »
06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左看←右看→日本人(第36-37页)

发表于 2025-06-12 • 字数统计 2112 • 被 21 人看爆

左看←右看→日本人良言“火山文化”与“过劳死”  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日本人视为民族象征的富士山就是一座火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形成了日本的“火山文化”。火山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很大,因为火山与地震是联系在一起的,日本每月都有地震,且小震不断,所以,日本人是世界上危机意识最强的人,他们缺乏安全感。  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日本媒体大肆炒作,给人的印象是日本经济整个都要崩溃,其实不然。  “火山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碰上突发的灾难时,日本人显得很克制,非常平静,也许是在他们的历史上,有过较多突如其来的灾难的缘故吧。  很多美好的东西可能在一瞬间被毁掉,因而他们对自然很珍惜,但

阅读全文 »
06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乡镇干部苦难言 一年喝酒200斤(第34-35页)

发表于 2025-06-12 • 字数统计 2812 • 被 28 人看爆

乡镇干部苦难言 一年喝酒200斤王欲鸣 万栋  “无酒不成席”、“有酒没菜,不算慢待”、“喝酒也是生产力”··· ···在内蒙古自治区,陪人喝酒成了农村、牧区一些乡镇干部的难言之苦。部分乡镇干部估算一年能喝进100公斤白酒,“杯中物”不仅损害了基层干部的健康,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滋生。喝得好的一身病,喝得惨的要了命  记者和好多乡镇干部谈起喝酒,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大倒苦水,痛陈酒“害”。刚从内蒙古乌审旗某乡党委书记升为旗委领导的李某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在乡镇当一把手只能支撑个三五年,时间再长可受不了,喝得好的一身病,喝得惨的要了命!”  记者最近在乌拉特前旗采访,就亲眼目睹一位乡党

阅读全文 »
06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神州几多 “一线天”(第33页)

发表于 2025-06-10 • 字数统计 680 • 被 32 人看爆

神州几多 “一线天”李传功  在我国的名山奇峰中,有许多名为“一线天”的自然地理景观。“一线天”,顾名思义,是从岩石裂缝中观看苍天细如一线的奇异风光。  黄山一线天 位于登五屏山的要道上,狭长如巷。两侧石壁高30余米,最宽处2米,最窄处0.5米,仅能容一人通过。穿过“一线天”,回首望其石隙,可见对面天都峰上的登山道曲折如蚁穿珠,颇为别致。  峨眉山一线天 是一条宽仅3米多、长约千米的峡谷。中间一溪蜿蜓曲折,两岸壁立如削。  雁荡山观音洞一线天 从观音洞口向上走完377级石磴方可到最高层大殿,越往上走越觉得气势更宏伟,仰望洞顶仅见一线天光。  九华山一线天 位于九华山天台正顶。两旁有两块6米高的

阅读全文 »
06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语音的活化石(第32-33页)

发表于 2025-06-10 • 字数统计 2030 • 被 28 人看爆

语音的活化石雷抒雁  关中人的保守性常常体现在语言上。小时候,就听到一句俗话:“天不怕,地不怕,关中人就怕说普通话。”关中外出的人几十年乡音不改,一张口,就清清楚楚地报了籍贯。许多当了京官、大官,甚至成了外交事务方面的要人,如著名的外交官王炳南先生,夫人都是洋人了,自己仍然一口陕西关中的方言土腔。  关中人不只是自己不说普通话,还常常嘲笑说普通话的人叫“醋熘普通话”。如果你常年在外工作,已改说了普通话,一旦回乡,就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先得在村外调整一下舌头,否则,乡亲们会觉得你变了:当官了?发财了?怎么连舌头也变了?和你说起话来,就没有那么亲切了,目光里会时不时地流露出对你的质疑和不屑。

阅读全文 »
06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第31页)

发表于 2025-06-10 • 字数统计 1139 • 被 26 人看爆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李晓琴  我一直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偏僻的乡村,没有一丝浪漫的色彩,又缺少文化,只知道生儿育女,养猪种地,祖祖辈辈重复着同一个故事。  去年,父亲大病一场。母亲撇下了家中的一切,匆匆忙忙地赶来照顾父亲。说好是中午十二点到站的车,我跑去接,却不见母亲的人影儿。四处找了一圈,还是没见着。又担心病床上的父亲,怏怏而回。  父亲见我一个人,眉头一皱,问道:“怎么,没接着?”“车站只差没有被我翻过来抖了。说不定走岔了,妈自己乘车来了。”我说  父亲一听,急了:“该不会串到哪个冷巷子里去吧!她出门少,记性也越来越差了。那我去找找看。”  “到哪里去找啊!电话里我跟她说了又说,叫

阅读全文 »
06月
1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家在农村(第30-31页)

发表于 2025-06-10 • 字数统计 1759 • 被 27 人看爆

家在农村淮茗  因为家在农村,就注定终生都是个打工者,就永远无法摆脱那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不管在城市里生活的时间有多长,也不管衣着打扮如何和城里人一样;因为家在农村,就得每年一次候鸟迁徒似的回家过年,不管汽车、火车是如何涨价,车票是如何难买,车上是如何拥挤,拥挤之后是如何后悔;因为家在农村,就有许多城里人无法真正理解的经历和体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烦恼。  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到一个有些斯文的城里人,在不少老乡亲友看来,无疑是意味着鲤鱼跳过龙门,是祖上几世积德修来的福分,至于你在城里究竟干什么,是大权在握的市长、书记,还是被人随意使唤的职员、跑堂,似乎没有多少人在意。曾经有不少老乡满脸好奇地询

阅读全文 »
06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黄土地上的淳朴村风(第28-29页)

发表于 2025-06-09 • 字数统计 3479 • 被 38 人看爆

黄土地上的淳朴村风雪岩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村里的人在这个大家庭中,都有固定的位置。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但见了面,从没有人直呼其名的。小辈的见长辈的,年龄小的见年龄长的,都要先称呼一声尊称,才开口说话。村里的事都听村干部的;家里的事,就听家长的;邻里之间的事,就听凭村里德高望重者了断。村里似乎没有什么矛盾。尊老爱幼,文明行事,夫妻恩爱,婆媳和睦,邻里互相照应。村里家家门上有锁,但人人心里无设防。不管是朗朗白天,还是风高夜黑,走在村道上,除了怕“鬼”,其他什么都不怕。  村里仅有40多户人家,除了两大姓,成姓和雪姓,其他杂姓有几家。异姓之间,大都有姻亲,尤其是两个大姓之间。

阅读全文 »
06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刘墉妙语巧对乾隆(第27页)

发表于 2025-06-09 • 字数统计 1363 • 被 27 人看爆

刘墉妙语巧对乾隆张增伦  刘墉勤于学问,整天伏案看书写字、时间长了,难免有点弓背。一天,刘墉上殿,在品级台上一跪,乾隆瞧见,顺嘴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跪,岂不成了罗锅儿了?”刘墉赶紧叩头:“谢主隆恩!”乾隆一愣,问:“你谢的什么恩呀?”刘墉回道:“谢皇上封我为罗锅儿。”按当时清朝的规矩,皇帝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就可多拿一万两银子,乾隆哪能轻易答应,于是说:“刘墉,我是说着玩的,就是打这么个比方,怎能算数?”刘墉很认真地说:“万岁,君无戏言,皇上说的话不能不算,如果这句不算,那皇上往后说的话全都不算!”乾隆一听,那还怎么行!忙说:“算,算,全都算!”乾隆并不甘心,又说:“刘墉,大清国祖制所定,凡

阅读全文 »
06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咸阳𰻞𰻞面(第26页)

发表于 2025-06-05 • 字数统计 490 • 被 32 人看爆

咸阳𰻞𰻞面(佚名)  陕西成阳的一些街头或饮食摊点,醒目的牌匾或布幡上大大地写着“𰻞𰻞面”,十分惹眼。这个字十分奇特,形俗音土,虽未收进典籍,但当地百姓却人人皆知,而且还能背诵出该字结构的歌谣来:“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岸弯,八字张大口(注:以上为‘穴‘字),言字往进走,你一扭(系,位左)、我一扭(系,位右),你家长(长,位左),我家长(长,位右),当中夹个马大王,月照光(月,住左)、拴个钩子挂麻糖(指刂、位右),推个车车逛咸阳(指辶上载的所有字)。”这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拼读,则发“biang”音。属二声、阳平。  说起此面,还有段历史。过去,渭河水虽挟泥带沙,水质浑黄,但当时绝对没有污染

阅读全文 »
06月
0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清华食堂师傅传奇(第24-26页)

发表于 2025-06-05 • 字数统计 3843 • 被 28 人看爆

清华食堂师傅传奇戚海燕  一个高中没有读完、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卖了8年馒头的小师傅张立勇,头一回上场就爆出冷门——首次考托福,考得分数630分。清华学子在水木清华BBS(网络论坛)上拿《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与他做比较,说他是清华的“馒头神”。现在他在清华餐饮中心英语培训班任主讲,还在校外兼职英语家教,一本关于如何自学英语的书也已完成过半,还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凭,他的人生再一次增值。19岁中断学业挣钱养家打工路上有颗不安分的心  张立勇和千千万万的农家子弟一样,做过考大学“跳龙门”的梦。  1993年,读高二那年,他望着四处漏雨的土坯房,望着终日为他和妹妹的学费而发

阅读全文 »
06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煨酱(第23页)

发表于 2025-06-04 • 字数统计 1495 • 被 27 人看爆

煨酱侯建臣  经过春夏青青绿绿的生长,黑豆在秋天里就变成了干巴豆角和干巴老柴了。  站在黑豆地的边缘,能听到熟透了的干豆角们“噼畔啪啪”炸开的声音,好像那些豆子们呆在小房间里太久了急切地想出来一样。于是,父亲母亲朝着黑豆地进发了。  拔倒黑豆秆,拉到场子,堆起来,铺在秋天温暖而干燥的太阳下暴晒几天,就展展地铺开在场子上。到中午时分,父亲套上一匹老马拉上碌碡(liù zhou),开始在展展的黑豆秆上转圈。父亲站在场子中间,一根长长的绳子拉着马的笼头,马就一圈一圈地围着父亲转。于是在干热而枯燥的中午,就只有马儿“踢踏踢踏”的蹄声、黑豆“噼啪噼啪”开裂的声音和碌毒“吱扭吱扭”的声音响着,这声音响得很

阅读全文 »
06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换一种“守”法(第22页)

发表于 2025-06-04 • 字数统计 1361 • 被 25 人看爆

换一种“守”法周彪  世上有些东西当你守不住的时候,还不如换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两年前,我父亲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上了一片橘树,两年后橘树在那一畦(qí)畦肥沃的菜地里一个劲儿地往上蹿,树枝上的花苞也即将待放。看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橘林,父亲笑得合不拢嘴。  根据种橘高手的建议,父亲把初绽的花蕾统统掐掉,并进行了合理的剪枝。果然第二年,橘树上缀满了青青的果子,丰收的喜悦让年迈的父亲兴奋不已。  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父亲给这一片橘地围上了一圈篱笆。可是随着果子一天一天地长大,淡淡的橘香引来了四邻的小朋友馋馋的目光,于是那一圈篱笆不是今天东边钻了一个洞,就是明天西头缺

阅读全文 »
05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唐僧为何称“三藏”(第21页)

发表于 2025-05-27 • 字数统计 440 • 被 27 人看爆

唐僧为何称“三藏”文彬  唐僧,又叫唐三藏,这早已为人熟知。至于“三藏”之称的由来,恐怕知者不多。  “藏”,按楚文的原意是指收藏物品的筐箧(qiè)、含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之意。佛教借以来概括全部佛经,义近“全书”。正因为这样,“藏”成了佛教经典的总称。  按内容区别,“藏”分三类:一、素怛(dá)缆藏,意为经藏,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说教;二、毗奈耶藏,意为律藏,指佛门戒律;三、阿毗达磨藏,意为论藏,指释迦牟尼弟子对于佛教学说的论述和注解。  因“藏”分经、律、论三藏,所以惯称“三藏”。  玄奘(俗称唐僧)经九死一生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先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高僧学习了5年,后又游

阅读全文 »
05月
2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乡下大姨的智慧(第20-21页)

发表于 2025-05-27 • 字数统计 2279 • 被 27 人看爆

乡下大姨的智慧阿成  我的大姨住在黑龙江的海伦县农村。  大姨第一次到我家来,是从火车站乘人力三轮车来的。她一下车,就跟三轮车夫吵了起来,而且就在我家窗前。  那位三轮车夫奇怪得不行,说:“你这位大姐昨这样呢?在火车站恨不得都求我啦,从两元钱讲到3元钱。怎么一到地方就变卦了呢?到达目的地了,是不是?一到目的地,马上就变,对不对?”  我大姨说:“明明讲好的是两元钱,怎么一到地方就变成3元了呢?欺负我们农村人老实憨厚是昨的?”  我母亲闻讯出去,给了那位三轮车夫3元钱了事。  那个蹬三轮车的车夫边走边嘟哝:“你对这个农村亲戚可得多加小心,表面上老实,一达到目的就不是她了。防着点吧。”  我母亲气

阅读全文 »
05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天使的微笑(第19页)

发表于 2025-05-20 • 字数统计 304 • 被 31 人看爆

天使的微笑黄小平  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强盗敲开一家房门,用刀威逼主人,准备抢劫。开门的是位妇女,见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强盗,她先是一惊,但马上镇静下来,微笑着说:“先生,你是来推销刀的吧,请进来坐一坐,我给你倒杯水喝。”强盗被主人的热情和微笑感化了,他放弃了抢劫的恶念,从此改邪归正。  一个微笑,竟改变了强盗的一生。  我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相信善的力量,她就像一位天使,用她那清纯的光彩去感化人们的心灵。当然,这世界也并不乏恶,有时它就像魔鬼、不可一世,但魔鬼终究会被打入地狱。  天使的一个微笑,就足以让整座魔鬼的宫殿坍塌。这不是故事,而是一再被现实和历史证明的真理。(李云贵摘自《新旅

阅读全文 »
05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亲亲玉米(第18-19页)

发表于 2025-05-20 • 字数统计 2414 • 被 31 人看爆

亲亲玉米杨喜明 陈立凯  故乡一年四季大都在吃玉米,他们或贴玉米饼子,或蒸窝头··· ···—年四季能吃上玉米是最近几年的事,再往前推几年,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玉米面。我的姥姥临死时对我舅说:“儿啊,娘想吃窝头。”舅借遍了半个村子,才借到两瓢玉米面,蒸了两个窝头,尽了孝心。乡亲们穷怕了,故而自从田地责任到户后,他们种地异常上心,尤其是种玉米。他们把玉米看成了生命,小心翼翼,精精细细,像呵护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玉米,是他们的迷信,是他们的图腾。播种玉米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就是神圣的节日。  故乡是百分之百的山区,所种庄稼完全靠天吃饭。春季雨水少,所种小麦产量很低,有时甚至是绝收。而秋季雨水足,

阅读全文 »
1 2 3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4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56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09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3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3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