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有一种欺骗叫真爱(第24页)

发表于 2025-09-19 • 字数统计 1316 • 被 9 人看爆

有一种欺骗叫真爱胥子伍  有个男人下岗后,靠蹬三轮车养家糊口。在热闹的路旁等客,他总是用鹰一样的眼神搜寻着顾客。起初同行以为他是为了抢生意,后来才知道,他是怕遇到乡下的熟人而难为情。  逢年过节,男人便不出车,而是到农贸市场买回油、米、粉丝、花生等,然后用原来所在单位发的福利大米的袋子装米、封口。油也用10斤的油壶装满,花生6斤称秤,粉丝也不例外。  第一次妻子见他的傻举,脱口而出:“你有时间做这些无聊的事,还不如出去拉几个客!”他欲怒无言。妻一时感到自己有点过分,想想男人本来有不错的单位,突然下岗了还能吃这样的苦,鼻子一酸,落下泪来,从后面抱住男人,请他原谅刚才的过激话语。男人转身,拥着妻,

阅读全文 »
09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先奖后揍(第23页)

发表于 2025-09-19 • 字数统计 864 • 被 12 人看爆

先奖后揍肖建国  康熙年间,在棘阳县黑龙寺内,有一位名叫李亦的穷书生借宿于此。这书生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天一黑躺下便睡。一到吃斋钟响,他便第一个钻进食堂,大碗吃饭,大口喝汤。  有个叫慧圆的和尚,见住持对李亦不满,就向住持献了一计。这天李亦心烦,在屋内徘徊半日,咏得一首诗并写在墙上:  生本蛟龙凡间藏,  穷困潦倒伴和尚。  他日鸿运当头照,  遥坐高堂万人仰。  李亦写完后正在自我欣赏,忽听钟响,便跑进饭堂。不想饭堂里正在刷锅洗碗打扫卫生——众僧已吃过午饭,念经拜佛去了。李亦问执植的慧圆:“为何要先吃饭后敲钟?” 慧圆也斜了他一眼,冷冷地答道:“先即是后,后即是先,先后在心中,随时可敲钟。”李

阅读全文 »
09月
1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城市的雷同(第22-23页)

发表于 2025-09-19 • 字数统计 1519 • 被 9 人看爆

城市的雷同冯骥才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功能区划分  “旧城改造”最大的动作是重新规划。所谓规划,最流行也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使用功能重新分割城市。样板是美国——在市中心造一个商业区和步行街,还有金融街、行政办公区、住宅区、旅游风情区,以及什么文化长廊等等。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深厚而丰富的肌体被“解构”,全都变得生硬、浅薄、单调和乏味。广场  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

阅读全文 »
09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我国古代的“成人”观(第21页)

发表于 2025-09-16 • 字数统计 1040 • 被 9 人看爆

我国古代的“成人”观郝耘  “成人”一词,我们今天的理解是身心皆已成熟,能够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在古代,“成人”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贵族子弟届时要举行极为隆重的“冠礼”仪式,以庆祝成人的诞生。  古代的冠礼仪式一般由父亲或长兄主持,地点设在宗庙,要给冠者加冠三次,整个过程相当复杂。  第一次是加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明从此拥有治人权;第二次是加白鹿皮做的“皮弁冠”,说明有责任服兵役;最后是加“爵升冠”,意为享有参加祭祀的资格。三次加冠后,宾客为冠者取字,换玄色礼服拜见母亲、姑姊、乡大夫、乡先生。冠礼结束后,此人才算正式登上家庭与社会的舞台。  古代的“成人”有许多标准:  其一是年

阅读全文 »
09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乡村媒婆(第20-21页)

发表于 2025-09-16 • 字数统计 1442 • 被 9 人看爆

乡村媒婆海男  游走在乡村的媒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嘴。她的嘴角边缘有一颗黑痣,这使她区别于其他妇女。那张嘴始终在动,它似乎受到了乡村历史的启发。她可以在村与村之间游走,她的目光总是会在游走之中,发现李家的小伙子或赵家的姑娘——乡村的媒婆因为事先已经寻找到了婚姻的纽带,所以,她可以带着那张嘴,把赵家的姑娘介绍给李家的小伙子。  总而言之,乡村的姻缘除了自由恋爱之外,大部分依靠的是媒婆的牵线搭桥。媒婆的出现,使乡村的年轻男女们相互寻找到了红线和桥梁。每当媒婆出现在哪一家时,她已经带着她那联系姻缘的语言而来;她的黑痣在跳动时,她的嘴已经张开,她有一种天性,仿佛受到了一根根红线和一座座桥梁的影响,

阅读全文 »
09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联合国里的轶闻趣事(第18-19页)

发表于 2025-09-16 • 字数统计 2753 • 被 17 人看爆

联合国里的轶闻趣事陈伟雄轮流“坐庄”  长期以来,在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5个常任理事国配备的人员最多。联合国有一本各国外交官的花名册,这本蓝色封面的花名册每年更新一次,免费向所有的代表团提供。在这本花名册上,美国外交官有110~120名,俄罗斯有80~90名,英国、法国和中国各有50~60名。这支庞大的外交官队伍中,高级别的官员俯拾皆是,如目前在我国常驻联合国的代表团中,参赞级以上的外交官便有20名。5个常任理事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都是副部长以上级别的大使。  5个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大楼二层有一间专门的磋商室,房号为“C座209”。每逢世界上发生大事急事,5个常任理事国各级官员的磋商便会变

阅读全文 »
09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断肠果(第17页)

发表于 2025-09-09 • 字数统计 827 • 被 17 人看爆

断肠果方冠晴  到了谈恋爱的年龄,沫沫和夏松好上了。两个人相处了两年,但一碰到夏松向地求婚,沫沫就犹豫不决。爸爸问她什么原因,沫沫说:“我也说不清楚。他对我是很好,但我总觉得,跟别人对我的好比较起来,他的好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年秋天,爸爸带着沫沫和夏松到大别山考察。在山林里,爸爸摘了两个野果,一个给了沫沫,一个给了夏松。沫沐尝了一口,酸酸的甜甜的,味道不错,于是就吃了。夏松也几口吃掉了那野果。  没过一会儿,沫沫的肚子就疼了起来,而且越疼越厉害,最后疼得她捂着肚子跪在了地上。夏松一见吓得脸色惨白,背起沫沫就往山下跑。奇怪的是,当他们跑到山下的诊所时,沫沫的肚子却不疼了。  医生说:“你

阅读全文 »
09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未发出的信(第16-17页)

发表于 2025-09-09 • 字数统计 1566 • 被 11 人看爆

未发出的信——一位在煤矿塌方中不行遇难的民工留给妻子的话利胡桃  狗儿娘:  我出门已经快一年了,圈里的猪快肥了吧?  我走的时候,猪栏顶有些漏雨,本想修好,但是外出打工走得太急,没有顾上,不知你修好没有?一定要记住,不要忘了!  那头牛卖掉了,种田的时候,你一定受累了,这一季的收成还好吧?  我现在很想狗儿(看我又记不住,叫他的小名了,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应该叫官名的,可我总觉得叫“狗儿”亲)。不知他在学校吃住是不是习惯,他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我真的放心不下。  说来真怪,一晃眼的工夫,狗儿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了,还那么争气,考上了学,去了大城市。我下到黑糊糊的矿井里,想起这些来,就乐得合不拢嘴

阅读全文 »
09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一面墙的修养(第15页)

发表于 2025-09-09 • 字数统计 1098 • 被 13 人看爆

一面墙的修养夏天  秋收后,珊瑚和丈夫到城里儿子家住了一阵子。回来却碰上一件窝心事——邻居金叔把新房的地基打到了两家的地界线上,墙已经砌了快一丈高;虽然没有侵占珊瑚家的宅基地,但问题是珊瑚家再盖房时,就得往里缩进些,否则就无法施工。珊瑚的丈夫放下行李就要去找金叔理论,却被珊瑚拉住。丈夫念念地说:“平时你当家,这房子的事得我说了算!咱是大老爷们,不能让人欺到头上来!”  珊瑚依旧不肯松手,地劝丈夫坐下来分析分析。地说:“全叔乘我们不在家时建房子,肯定是想好了要占这个便宜的;现在你去讲理,其实是没理好讲,因为傻子都知道金叔理亏嘛。”  “这就对了!他理亏他错了就得改正过来!你为什么还不让我去说?”

阅读全文 »
09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算盘乡俗(第14-15页)

发表于 2025-09-09 • 字数统计 1434 • 被 15 人看爆

算盘乡俗江志伟  在安徽屯溪的乡村农家,与算盘有关的习俗生动而有趣。搬家先搬算盘  新房子建好后,在搬进新居之前,主人都喜欢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人代为择定良辰吉日。说是“良辰吉日”,其实主要还是选定一个日子,而“良辰”则不用选择,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公认的“良辰”就是子夜时分,故有“村声寂静时,俏然夜搬家”的说法。  搬家当天,家中的大人早早准备好竹篓、长秤、斛斗和算盘等四件物品,擦拭干净置于一处,只待子夜到来,全家老小就一人一物,或捧或握或扛或举地先将这“四大件”搬入新居,然后再搬运其他的家具。算盘一般由长子或长女搬运,但一路必须将它高举过头顶,寓意“居家过日算为重,不会算计一世穷”;竹篓寓意搬

阅读全文 »
09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我的民工兄弟(第13页)

发表于 2025-09-04 • 字数统计 979 • 被 15 人看爆

我的民工兄弟卫宣利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特珠的群体:  他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起早贪黑,运土方,扛麻包,抬重物,整天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他们晚上睡在薄薄的帐蓬里,潮湿的地面上几十个人睡在一起。他们从来不会失眠,因为白天他们太累了。他们的伙食很简单,清水挂面,盐水煮白菜,也能吃得很带劲,吃得很多。他们的活一般没有什么技术成分,就是不停地重复着那些沉重的活计。建起一幢高楼之后,他们会立马聚集到行人密集的地方,耐心地等活儿。精明一些的,见了老板模样的人就赶紧搭讪;憨厚一些的,就只是耐心地等。常常为了揽一宗活,他们都要等上好几天。他们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挨工头们的呵斥,甚至是辱骂,但他

阅读全文 »
09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如家的村子(第12-13页)

发表于 2025-09-04 • 字数统计 1533 • 被 16 人看爆

如家的村子浇洁  有山的村子和没山的村子是不一样的。有山的村子像一条水中的鱼,游来游去,能够滋生灵动、恬静与和平。有山的村子是每个人在梦里都想回的家,不是吗?  跟上一阵舒爽的山风,走上一段蚯蚓小路,眼前安安静静地呈现一个村子。村子像一栋大宅院,连绵的青山是后花园,村口那浓阴匝地、肃穆威严的老樟树像门神,保佑着家人的平安。  有山的村子,就有一条绕村的小溪,一栋栋青砖红瓦房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玉珠,被如线的小溪一一串起,自被凌晨那只报晓的公鸡唤醒后,便从早到晚风铃般脆响。唤醒的还有村人不紧不慢的步子,以及由贫穷、淳朴滋生的一村子的亲情,那种仿若山与树、花与草、溪与谷之间的亲情。  于是便引来城里人

阅读全文 »
09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历史的镜子不会永远蒙尘(第10-11页)

发表于 2025-09-04 • 字数统计 3094 • 被 16 人看爆

历史的镜子不会永远蒙尘第10-11页吴志菲“愤笔”疾书,只为百姓心酸  我叫刘桂阳,1939年9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白沙村的一个贫农家庭。童年的磨砺,培养了我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我读完高小——这在当时的农村女孩中还是不多见的。18岁成了家,婚后我随丈夫到郴州鲤鱼江电厂做运煤工人。虽说是力气活,但都有工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1960年6月,家乡来信说,父母都患了浮肿病,爷爷也病倒了,弟弟中断了学业,家里连吃盐的钱都没了。我焦急不已,当即请假回家看望。一回到家,得知可怜的姑妈因提出分点自留地种菜被批斗,想不开跳塘自杀了,丢下5个哭娘喊饿的孩子。因农村办公共食堂,全劳力每日只供应2两大

阅读全文 »
09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快乐之道(第9页)

发表于 2025-09-02 • 字数统计 686 • 被 17 人看爆

快乐之道林明砢 张志清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

阅读全文 »
09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想念大哥(第8-9页)

发表于 2025-09-02 • 字数统计 1837 • 被 18 人看爆

想念大哥黄方国  大哥好几年都没主动给我打电话了,这次打电话来是中午,我正在席间推杯换盏。大哥语调沉静:“你大嫂走了,明天埋。你能来就来,不能来就算了。”  呜咽的唢呐声在半山腰萦绕,听得人心碎。中年丧妻的打击让50岁的大哥一夜苍老,风像掀蒿草一样掀起他花白的头发,和我相对而立,他朝我和妻子点点头,然后摸着儿子的头,满眼迷茫,什么也不说。  大嫂在遗像里还是很贤淑的样子,我问大哥:“嫂子是怎么死的?”大哥抽了口叶子烟,望着远山说:“眼里长了个东西,今年瞎了。两个儿子老是找不到媳妇,伤心加枢气,没想开,就喝了农药。”叶子烟雾在大哥的头上升腾,抽了一口他又接着说:“想来想去,觉得不给你说这些事的好

阅读全文 »
09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北方人与南方人(第7页)

发表于 2025-09-02 • 字数统计 989 • 被 20 人看爆

北方人与南方人张琦  北京、上海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生活着谜一般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北京人豪爽大气,像苏东坡写的豪放词;上海人则精明强干,像柳永笔下的婉约派。  南方人遇见南方人,问:“兄弟哪里发财?”北方人遇见北方人,说:“哥们在哪儿混?”在家的南方人为了挣钱,蜜月未完便出门,一年半载不觉辛苦;外出的北方人想媳妇,相隔千里也跑回家,花销再多心甘情愿。  南方人中,男人挣钱比女人多,所以女人有依附感;北方人中,男人挣钱跟女人差不多,所以女人有平等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南方人和北方人通用。去动物园看孔雀,北方人说:“开屏时肯定好看。”南方人说:“脱了毛绝对不如鸡。”  20岁的北方人想

阅读全文 »
09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农民与土地(第6-7页)

发表于 2025-09-02 • 字数统计 1592 • 被 17 人看爆

农民与土地清杨  每年的春天,总是在有心的人们等了许久、找了许久后,才不经意地一下子微笑着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又惊又喜那渠堤、埂畔、崖头上冒出的星星点点的紫红、鹅黄、浅翠,那又一个四季的底色。等人们拾掇好一份晴朗的好心情,有了踏青的愿望再到田野上去时,农民们已经把田野阡陌耙耱得干干净净、拍打得整整齐齐、梳拢得条条畦畦、归并得方方格格。那春的形状,可就要由着农民任意地捏弄了。  绿色从冬小麦地向四处扩展,从韭菜地和羊角葱地向四处蔓延,在水渠边越发浓密深重。随着一场又一场霏霏春雨,春色一层接一层地萌发,茸茸密密的小禾小草们渐渐铺满农民们打好的方格,又向田埂、崖头、坡梁上溢去,向农家院溢去,向城市

阅读全文 »
07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捕鼠器(第5页)

发表于 2025-07-09 • 字数统计 619 • 被 42 人看爆

捕鼠器郑洁(译)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打开一个包裹。里面是什么食物呢?当它发现那是一个捕鼠器后,吓呆了。  它马上跑到农夫的院子里,发布警告。  老鼠首先对鸡说:“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  鸡“咯咯咯”地叫着,爪子在地上乱抓,然后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老鼠先生,这是你所面临的危险,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必为此烦恼。”  老鼠又找到猪,告诉它:“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  “非常抱歉,老鼠先生,”猪同情地说,“除了祈祷,我对此无能为力。我一定会为你祈祷的。”  老鼠找到牛。牛说:“老鼠先生,捕鼠器会带给我什么危险吗

阅读全文 »
07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没有甜言蜜语的爱(第4-5页)

发表于 2025-07-09 • 字数统计 1850 • 被 35 人看爆

没有甜言蜜语的爱钱寅生  我怎么也搞不明白,母亲得病的那天,父亲竟伏在母亲的病床前啜泣不休,他那苍老而僵硬的泪珠令我和哥哥、姐姐为之动容;我怎么也搞不明白,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妇女究竟给了父亲多少爱,以至于在母亲病重的日子里,父亲像个受到惊吓的孩子一样守着母亲寸步不离。  父亲的表现令我和哥哥、姐姐感到震惊,说实话,在我成长近25年的岁月里,我一直对父亲与母亲的爱表示怀疑,一直认为他们之间似乎不存在爱或根本就不懂爱,只是为了生儿育女,他们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式的生活。  事实上我错了。在我探家后回到部队很长的日子里,我总是在梦里依稀听见父亲的咳嗽声与母亲的呻吟声,看见两人相互搀扶着由远而近

阅读全文 »
07月
0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4.09)

发表于 2025-07-09 • 字数统计 1097 • 被 42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卖“我”  一县官作恶多端,百姓愤恨,一年轻人便想捉弄他。一天,年轻人从乡下带着一筐王八到县城去卖,看见县官的轿子后便大声喊道:“卖“我‘喽!卖‘我‘喽!”  县官感到很奇怪,便下轿问年轻人:“'我‘是什么呀?”  年轻人便掀开筐子给县官看,县官一看,不禁叫道:“原来‘我‘就是王八呀!”(聂勇摘)什么事都会做  妈妈向小女儿详细讲解小宝宝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  妈妈问她:“你明白了吗?"  “没有。”  “还有什么问题吗?”  “咱家的小猫咪也是这样来的吗?”  “是的,跟小宝宝一样啊。”  “哇!”小女儿兴奋地大叫,“我爸爸好棒,什么事都会做!”没有机会  一个即将结婚的

阅读全文 »
07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4.08,第48页)

发表于 2025-07-08 • 字数统计 914 • 被 42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个生活在苏北沂蒙山区的农民,这里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文化生活乏味。一次我耐不住寂寞去离家50里的县城,在报刊销售点上转悠,看到多如牛毛的刊物琳琅满目,我只选购一本《读者》(乡村版)。回家阅读时,被那优美的文字及插图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带着泥土的芳香,像山野里的春风迎面吹来,清新雅致,内容朴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为了能及时读到《读者》(乡村版),我去乡邮政局订阅了她,还把她作为礼物赠给我的初恋情人,她像红娘似的把我们的两颗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我们已为人父母。我从不打“老K”、“筑长城”,农闲时灯光下我们经常彼此交换给对方

阅读全文 »
07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一条道走到底(第48页)

发表于 2025-07-08 • 字数统计 527 • 被 43 人看爆

一条道走到底蔡成  她说她只是卖茶的,也永远是个卖茶的。  1987年,她14岁,在湖南益阳一个名叫衡龙桥的小镇卖茶,1毛钱一杯。没人清楚1毛钱一杯的茶水一天下来她究竟能收成几何,大家看到的,只是她总在欢天喜地地忙忙碌碌。  她17岁,还在卖茶。只是她不再在小镇上卖了,而把摊点搬到了益阳市里,卖当地特有的“擂茶”。擂茶制作起来很麻烦,但也卖得起价,小杯3元,大杯5元。而不管大杯小杯,她的杯又是比旁人的大小杯都要胖一圈。所以她的小生意又是忙忙碌碌。  她20岁,居然仍在卖茶。不过卖的地点又变了,在省城长沙,摊点也变成了小店面。屋子中央摆一根雕茶几,客人进门,必泡上热呼呼的茶请他们品尝。客人尽情享

阅读全文 »
07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因谐音讹传而成的俗语(第47页)

发表于 2025-07-08 • 字数统计 822 • 被 44 人看爆

因谐音讹传而成的俗语书龙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都是有一定的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谐音讹传而来的,探寻一下这些俗语的来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是民间流行很广的一句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这一俗语才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

阅读全文 »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汤显祖巧对得娇妻(第46-47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752 • 被 45 人看爆

汤显祖巧对得娇妻单晓华  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乡村的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酷爱诗书,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勤奋好学,养成了“幼志在诗书,吟咏不去口”的学习兴趣,被人称做“童子诗生中,傻气万人一”。  当时临川城内有位大家闺秀,名叫蕙蕙,不仅容貌出众,且饱读诗书,颇有才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此,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但蕙蕙见那些纨绔子弟们一个个胸无点墨,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十分厌恶,一心想找个有文才的后生为侣。于是,她便想出一个对联择婿的办法,并让人传出话去:本小姐以才选婿,贫富不论。接着,蕙蕙以围棋为题,拟了一个上联,贴在门外的大街上。那上联是:  “

阅读全文 »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母亲与麦子(第45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227 • 被 44 人看爆

母亲与麦子阿青  自十多年前到市里工作以来,每年麦收之后,母亲都要送五袋麦子给我。因为不通公共汽车,每次都由母亲赶牛车行几十里山路,寄放在县城的亲戚家里,而后再请人写信告诉我。我常常搭顺车取走这些麦子。  最初几年,这些粮食还真起了不小的作用,首先是大半年的口粮不用犯愁了,关键时刻还可以拿到集市上换点救急钱。后来,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这些粮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可这始终是母亲的一大心事,见没拉走,就又托人写信催促,提醒莫再耽搁。  这几年,我更没把这些粮食当回事儿,打个电话让亲戚代为贱卖了事,图快。  今年麦收之后,回村正赶上母亲鼓捣粮食。我发现,母亲所用的钢筛,网眼特大,不大饱满的麦粒都被筛掉

阅读全文 »
1 2 3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9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1,002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76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815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70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