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着农谚的乳汁长大张克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幼时顽劣,常常不务正事。上学后依旧是稀里糊涂,课堂上交头接耳搞小动作与老师捉迷藏,家庭作业是能骗则骗能瞒就瞒,而且每每得手还自鸣得意。 一次,我与铁蛋分别让同学请了病假,结伙去河滩上偷西瓜,结果被人家逮了个正着,遭受了一顿皮肉之苦不说,还被押到了学校。老师气急败坏,立马派学生把我们的家长从坡里叫来,当着大家的面把他们骂了个狗血喷头。我父亲窘得脸红脖子粗,连话也不会说了。训斥了一通父亲,老师仿佛还不解气,毫不客气地让家长把我们领回了家。 刚进大门口,父亲就扬起巴掌要教训我。我自知给老实木讷的父亲丢尽了老脸,甘愿受罚,也不躲闪。眼看着巴掌要打到我头
惊奇陇东(第8-9页)
惊奇陇东武国荣山 陕北狭地以西,六盘山关山陇山以东,这一广袤区域,地理学上叫陇东。 陇东其实姓山。山是陇东极显著的特点。山把陇东的一切都包含囊括了。山将陇东最好的风水都占尽了。除了层出不穷络绎不绝连绵不断的山,你搭眼看去,陇东还有些啥呢? 陇东盛产山脉。陇东人一天只要睁开眼睛,首先撞入眼帘的,不是空气,不是阳光,也不是风,而是形态各异的山。拦挡陇东人目光的是山。左一架,右一架,前头山,后头山,拥拥挤挤,没完没了,这还不算,大家脚踩的是条山,头顶差点被搁面山。陇东的山,高者可衔天际,矮者即接地表。陇东的山,稠密处,一座紧挨着一座的峰巅,纵使徒步三天四天,也挣扎不出山的襟怀;稀疏处,放眼瞭望
爸爸送来三袋米(第7页)
爸爸送来三袋米代克仁 爸从乡下来,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袋米。爸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带给你们尝尝。妻笑着说,谢谢爸。晚饭是用爸带来的新米煮的。哇,真香!妻对爸说,这米比我们买的米好吃。爸开心地笑了,咱自个种的,还能孬? 晚上,妻对我说,爸也真是的,大老远的来为送一袋米。我说,这是爸的一番心意。妻幸福地呢喃,爸真好! 一个月后,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又送来一袋米。爸说,我在电视里看了,城里竟然有人卖毒大米,还是吃家乡米放心!妻说,爸,我们吃的米是在超市买的,人家有信誉保证呢!爸憨憨地笑。妻把我拉进厨房说,你跟爸说说,往后别送米来了。来回车费四五十块呢,爸也不算算,这么一折腾米都成什么价儿了
家常(第6-7页)
家常杨绍武 朋友打电话来,约我下午见面。 我不假思索地说不行。他说,你就这么干脆,请你喝茶、吃饭,你以为你是谁啊! 我说今天星期日。 他说,哦,我忘了,那好吧。 星期日是我回父母家的日子。从我1986年回到西安后, 每个星期日我都回去。这么多年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所谓习惯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动作,不需要经过思考就会做的事情。平日你有事情或者他们有事情需要回家,那不算数,那是因为事情。而星期日回家是没有任何事情的,就是回家。 回家的时候,他们不需要你为家里买任何东西。他们的生活极其简单,平日里的食品就是粗茶淡饭加上蔬菜水果,惟一的营养品就是每天定量的牛奶。日常的精神生活
窗外(第5页)
窗外蔡 成 小时,我在乡下。母亲去生产队劳动,没人照看我,就将我锁在屋子里。屋子里有个窗户,好大,好亮,还好美。我喜欢搬个小板凳踩在上面,将脑袋紧紧挨着窗户朝外望。 傍晚母亲回家,看到我凑在窗口的脑袋,问:”细崽,看什么呢?” 我说:“看天,看树,看飞来飞去的麻雀,还看··· ···妈妈。” 母亲笑了:“傻崽崽,妈妈有啥好看的?” 后来,我长高了,再不用踩小板凳就能站着透过窗口朝外看了;再后来,我长大了,可以随便走到屋子外面看更高更远的地方。偶尔,我还去瞧瞧那窗户,我觉得那窗户好小,好黑,木条子镶嵌而成的老式窗户,好土。 又过了好些年,我进城了。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客厅里装着落地玻璃
四奶奶的账本(第4-5页)
四奶奶的账本李桂芳 “婆婆,爷爷让您把剩下的蛋花汤喝了。”孙子狗蛋把半碗汤递到四奶奶手里。四奶奶接过碗又递了回去:“给爷爷端去吧,让他喝,他身子还虚着呢。”“爷爷说了,他不喝,让你暖暖胃。”四奶奶的泪就雨花花一样流下来了。 “婆婆,咋哭了呢,蛋花汤不好喝吗?”狗蛋歪着脑袋问。四奶奶边抹眼泪边接过碗,对狗蛋说:“孙儿,你爷爷懂得疼人了,婆婆是高兴呢。”然后抖抖瑟瑟地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个小花布袋,掏出一颗饱满的黄豆扔到了灶膛的微火里,只听得“噼啪”一声脆响,黄豆在火星里欢快地炸了。 夜深了,四奶奶侍弄完猪草牛料,备好明天的柴火,捶捶累得酸疼的腰肢,宽衣上床。脚刚伸进被窝,就被那头的四爷一双大手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4.07)
漫画与幽默验 证 小妹正和一个男孩子谈着恋爱,下班一到家,就抱着手机忙个不停,不是在情意绵绵地煲电话粥,便是互发短信抒情。 这天,我因要回个电话,顺便借她的手机一用。接过手机,正准备拨号,见一条短信发了过来:“亲爱的云:你的心灵比宋公明,还明!你的容貌比诸葛亮,还靓!我对你的爱比鲁智深,还深!我对你的情比关云长,还长!” 哈哈!看来这小子对小妹还挺痴情的,连发过来的短信都是一斤花椒炖只鸡——肉麻 我灵机一动,想试探一下这小子对小妹的感情是真还是假,于是,暗写了一条短信发了过去:“你的短信比齐秦,还要勤!你的行为比谢霆锋,还要疯!你的为人比刘德华,还要滑!不知你的心也是否比老狼,还要狼呢
读者·作者·编者(2004.06,第48页)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新年伊始,《读者》(乡村版)裹挟着一股清新的田园之风迎面扑来,成了我案头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拜读完新一期的《读者》(乡村版),我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曾固执地以为《读者》出版子杂志会影响其文化品位的偏见倏忽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因为我发现:《读者》(乡村版)心怀中汩汩流淌的仍然是其母亲——《读者》的血液,仍然秉承了《读者》应有的特色和独特视角。每看到一篇篇反映农村生活的锦绣华章时,我就想说:“感谢你,你给了那些从乡下走过来的城里人如此美丽的憩息心灵的家园,你给了广大的农村读者如此丰厚的精神给养!” 在《读者》(乡村版)众多的栏目中,我特别喜欢
宰相肚里难撑船(第47页)
宰相肚里难撑船俞泉江(改编) 曹操做了宰相后,他的部下、熟人、朋友均改口称他为“曹丞相”,只有从小跟曹操一块玩大的同学许攸仍然叫他的小名阿瞒。 一次,曹操为一件棘手的事闹得焦头烂额,与众谋士在相府商议,气氛十分严肃。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肩头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只要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面露不平之色。惟有曹操仍旧笑眯眯的,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 第二天,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丞相,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这无异于羞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他呢?” 曹操笑了
春风二月龙抬头(第46-47页)
春风二月龙抬头庞 进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认为这一天的阴晴可以预卜一年的旱涝:天晴无云主旱,天阴下雨主涝。 传说玉皇大帝对武则天穿龙袍坐龙椅看不惯,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可管天河的白玉龙,即《西游记》中驮唐僧西天取经的那匹白龙马——大概是一路上遍尝了人间疾苦吧,不愿意看到天下百姓因颗粒无收而饿死,就违抗天命行了一场雨,结果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并竖碑一块,云: “玉龙降雨犯天规,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 金豆开花方可归。” 受惠的百姓极
体贴的心(第45页)
体贴的心(佚名) 牧童眼看太阳快下山了,急忙将牧场上的牛赶往牛棚。牧童将所有的牛都赶进牛棚,可是偏偏有一头小牛至死不从,任你怎么拖拉,它都不肯进牛棚。 这时母亲走出来问:“怎么回事?” “小牛不肯进牛棚,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牧童回答说。 母亲走到小牛旁边,把手指贴在小牛的鼻尖。小牛误以为是母牛的乳头,开始吮吸手指。母亲就一边将手指贴在小牛的鼻,一边向牛棚走去,小牛也高高兴兴地跟着那手指走进去,母亲终于顺利地将小牛引入牛棚。 牧童一直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心想天快黑了,必须赶快把小牛赶进牛棚,所以他做得并不顺利。 可是母亲却站在小牛的立场,认为小牛可能肚子饿了,正在找母亲的乳头,所以母
知青生活琐忆(第44-45页)
知青生活琐忆俸金龙守 青 30年前我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就被吆喝下乡当了知青。刚下去啥活路都做不来,队长便叫我去“守青”,说知青没有三亲六眷,不怕得罪人。我也认为“守青”是个“安胎”活,便慨然应允。于是天天提根竹棍转田坎,看见鸡鸭下田就一阵乱打。后来觉得转田坎也麻烦,干脆买了几包耗子药,称几斤麦子拌好,撒在田边地头,专门对付那些“资本主义尾巴"。生产队一时风声鹤唳,许多人遭了冤枉不敢开腔,便怂恿五保户石大娘连续三天提着死鸡堵着我门口骂:“断子绝孙的东西,你龟儿子要塞棺材的··· ···”我初来乍到不敢还嘴,只有躲远点。人得罪了,“守青”这个活儿我也不干了。过 场 初试农活,即遇薅
年糕的由来(第43页)
年糕的由来(佚名)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其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饮酒,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如今,满朝文武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致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饮酒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国王
农民拥护的政策(第42-43页)
农民拥护的政策庄 农 在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中央决定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取消农业特产税;少数地区一时取消不了的,要缩小征收范围,降低税率,逐步取消。这个消息传出后,农民心里非常高兴,奔走相告。 农民为什么对取消农业特产税那么高兴和欢迎呢? 近年来,农业特产税的确可以说是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一块“心病”,是农村真正的一个“热点”、“焦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障碍,是基层政府与农民攻防的“关口”与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它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农民常常把这样的问题反映给上级有关部门,其理由是认为农业特产税“不公”、“不特”、“不合理
升旗(第41页)
升旗高建设 1998年5月16日,德国的第二大城市幕尼黑正在举行每年一度的“国际啤酒节”,作为世界100强的德国博世公司的贵宾,我被邀请参加本次盛会。 德国幕尼黑啤酒节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这次前来参加的人员有欧洲各国的政要及工商界人士,看上去大都西装革履。亚洲人很少,因为他们的票很难买,都是一年前就预订好的。10点钟,在富丽堂皇的啤酒馆大厅举行开幕式,我看到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旗都升起来了,惟独没有中国的国旗。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你升了这些国家的国旗为什么不升中国的国旗?我们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你们请来的贵宾,为什么不升
剽悍的土酒(第40-41页)
剽悍的土酒李智红 在那些已经远逝的充满了田园牧歌气息的乡村岁月中,我的先辈以及我那些至今依然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一直苦守着云南西部一条名叫洼子的峡谷生儿育女,春种秋收。他们在那块瘠薄的红土地上播种或者收获的样子,曾不止一次地让我联想到,在三千多年前便被我们的先人以动物的鲜血搀和着赤铁矿粉,永久地描摹在石崖岩画中的那一群无声无息劳作着的农人。 沉默不是与生俱来的,故乡人的沉默是因为除了与大地为伍、与自己为伍、与孤独为伍,再没有其他的选择。恒久的孤独,使他们学会了酿酒。当然,故乡人所酿的那种酒只能算是土酒——一种地道的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的酒,土酒,是我的先辈以及我的父老乡亲们
“黄泉”小释(第39页)
“黄泉”小释刁朝焰 “黄泉”一词,始见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对母亲姜氏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句。这里包含着一个典故: 郑庄公的母亲生他时难产,因而取其名曰“寤(wù)生”,待生其弟“段”后,其母姜氏就开始讨厌庄公,一心想让段继承王位取代庄公。结果段的谋反阴谋最终败露,庄公痛恨母亲姜氏的无情无义,遂置姜氏于城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话一出口,又追悔不已。后来他的属下颍考叔体察此情,就给庄公出了一个两全之策:让庄公“掘地见母”。这样,既实现了他与母亲生前团聚的愿望,又使天下人觉得庄公“言而有信”,使母子能够“其乐融融”,因此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 《管子·小匡》
春天的雅称(第39页)
春天的雅称吕少京 我国流传着许多赋予春天的雅称。 三春 古时以农历正月为盂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妙句。 九春 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称“九春”。阮籍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的佳句。 青春 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皆生气盎然,一派郁郁葱葱,因此呼春天为“青春”。杜甫赞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阳 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此呼春天为“青阳”。陈子昂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 艳阳 春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因此又称为“艳阳”。鲍照诗句曰:“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阳春 在我国的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
世界级发明(第36-38页)
世界级发明汪小平 2001年11月25日,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的农民程旭波,带着自己与弟弟十余年潜心研制的水稻和玉米远缘有性杂交超强优势稻新品种,一路风尘,直奔北京中国科学院。在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经过细致的基因检测和多项分析后,这种“玉米稻”新品种赢得了许多著名专家的肯定和赞叹,有关专家还将“玉米稻”这一研制成果称为“世界级发明”! 走出科学院大门,这位年近半百的普通农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家乡的弟弟程海波,他要将这个好消息第一个告诉与他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十几年的弟弟。一 程海波自幼体弱多病,十几岁时还骨瘦如柴,身材矮小。程家开门见山,几里外的
心态(第35页)
心态张小石 兄弟俩长大了,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父亲说:“我们这儿人多地少,土里刨食不容易,将来媳妇都难找,你们还是出去闯闯吧!”怀揣父亲分发的1000元钱,兄弟俩出发了。他们在村头相约:看谁先挣到1万元。 春节回家,弟弟喜滋滋地拿出一张存折:不到一年,他挣了1万多元。哥哥也有一张存折,数额不足3000元。原来,弟弟东奔西跑,与人贩兔毛,找准了市场;而哥哥在帮人打工,学习养珠技术。再次出发时,弟弟豪情满怀:一年后,看谁先挣到5万元! 一年后,弟弟又胜利了。哥哥的存折不足5000元,而弟弟的数字是哥哥的7倍。父亲说:“不管你们挣多少,在我看来,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就放心了。“ 三年后,哥哥回乡
农村亲戚进城来(第34-35页)
三扣九拜(佚名)婶婶在城里住不惯高慧敏 叔叔去世后,我请婶婶到城里散散心。恰是农闲,婶婶如约而至。 我和先生热情接待婶婶,先生想带她到风景名胜去游览,但磨破嘴皮子她也不去。一说街上车水马龙太吵人,二说看景不如听景,看看不过如此。她悄悄对我儿子说:“每张门票十几块钱,够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了。” 婶婶中师毕业,在农村是个文化人。我家订了几种报纸,没事她也看看。看到报纸上有些女孩子袒胸露臂,她就气狠狠地说:“这些女孩子的妈妈知道不知道?要是我的闺女,非打死她不可,省得丢人现眼。”我说:“这叫时尚。”婶婶不屑地说:“丢死人了!村里一些女孩子外出打工回家,脸上抹得花里胡哨,嘴唇红得像喝过血,再穿一条
灭官烛看家书(第33页)
灭官烛看家书胡成宏 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这在许多人眼里看来好像有几分“迂腐”,别说是用官烛看半封信,就是十封信、百封信,也不会有人去“斤斤计较”。因为,用一根蜡烛只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事,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州官却看得很重。可见在他的头脑
新西兰趣闻(第32-33页)
新西兰趣闻桂国强 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便使其逐渐积淀、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习俗。同时,又由于它是“英联邦”的成员,因此,在制定本国的法律时,就需要考虑既“融入”英联邦的“政治色彩”,又“兼顾”新西兰的“本国国情”一样,就难免“糅合”出一些颇为有趣的“混血儿”,以致在本应十分严肃的执法过程中,也时常会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窃贼的“人权” 一次,一个大大咧咧的毛利男子,在获悉有一家人举家外出旅行的“情报”后,不禁喜出望外,向“线人”支付了少量的“情报费”后,赶紧准备好作案工具,开了一辆8吨的大卡车飞也似的赶至那户人家。 由于新西兰各户居家
消寒诗图与历史(第31页)
消寒诗图与历史(佚名) 清宫原有一幅《九九消寒诗图》,从一九到九九每九为四句,并有葫芦、寿桃、花朵等形状的画。诗文如下: 一九初寒才是冬, 三皇治世万物生, 尧汤舜禹传桀事, 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 临潼斗室各逞强, 王翦一怒平六国, 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 斩蛇起义汉刘邦, 霸王力举千斤鼎, 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 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权独占江南地, 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 红拂私奔出深宫, 英雄奇遇张忠俭, 咬金聚会在瓦岗, 茂公又把江山定 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 探母回令是延辉,
黑冻梨(第30-31页)
黑冻梨丘途 黑冻梨,有点像驴粪蛋子,黑黑的、硬硬的。 但放在冰水里浸一会儿,黑冻梨穿上一层薄薄的冰衣,轻轻地用手一捏,冰衣破碎,黑冻梨软如熟透的柿子,咬一口,凉凉的、爽爽的,沁人心脾。 父亲患脑瘫从东北过来多年,病好转、嘴能挤出只言片语时就叨咕,这里的梨不如咱东北的黑冻梨好吃,这病缠人,回不了东北了,再也难吃到老家的黑冻梨了。 我无地自容。去东北不是一回两回了,爱人在我行前都给我写好备忘录,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千万别忘了。父亲一生别无嗜好,病了好几年却想吃值不了几个钱的黑冻梨。东北我是去了,可黑冻梨却一次也没给父亲买回来。每次从东北回来,父亲一双浑浊的眼睛流露出希冀的亮光。看我从旅行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