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大武汉 小市民(第42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488 • 被 71 人看爆

大武汉 小市民

杨 娜

  一线贯通、两江相连、三镇雄峙的武汉该是像上海、深圳一样具有现代气派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事实上,现代都市文明在武汉只不过是龟缩一角的配角,武汉仍像一个大集市一样,是最市民化的城市。


买醉吉庆街

  吉庆街是一条蛰伏在繁华闹市皱褶里的背巷小街,仅170米长。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一些个体餐饮摊点自发集结于此,逐渐形成了这样一条具有浓郁汉韵楚风的饮食文化街,也是武汉惟一一条允许占道经营的大排档特色街。
  “吉云照影觥樽尽显生活秀;庆雨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这是镂刻在“吉庆街”金字牌坊两侧的一副开街对联,寥寥数字道尽吉庆街的无尽风情。入夜,灯火通明,竟如白昼,再往里望,挑檐布瓦统一汉风,形成一条直线,服务员身着唐装旗袍,在酒桌间穿梭。走入街内,餐厅就是人行道,两边桌椅如林人如织,大大小小的餐馆炉火正红,摇曳的火苗不断撩拨着过往行人,营造出热气腾腾高朋满座的气氛。先烤几串臭豆腐“混淆胃觉”,再叫上几根鸭脖子辣辣馋虫,还有那料足味重颜色鲜艳的家常小炒,无比新鲜无比火暴,直吃得满嘴幸福,辣得眼泪鼻涕稀里哗啦地往外涌。
  吉庆街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在桌子间穿梭的艺人:二胡的悲切,竹笛的欢快,手风琴的奔放,萨克斯的典雅,以及用不同发声方法制造出的人声,从吉庆街的各个角落蹦出。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说说笑笑,唱唱闹闹,客人们吃得高兴、开心,艺人们演得洒脱、自在。


迷眼汉正街

  汉正街一度成了武汉的代名词。这里有三五块钱一件的衣服,五六块钱一份的炒菜,以街为市,以地为摊,人挤人、巷扶巷、摊连摊。商人们像锅里的饺子般你拥我挤。各处来进货的卡车排成几公里的长龙,不少服务于商家的“包袱客”、“扁担客”,充斥其间。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武汉市民最常去的日常购物场所,这里聚集着各种各样能够想到的小商品服装、布匹、鞋帽、百货、家电、日化、工艺、副食、陶瓷、文化用品等10大类近10万种小商品在这条汉口老街上流通交易,品种齐全,价格低廉。
  汉正街是古汉口的正街,南临汉水,东接长江。15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苏商逆江而上溯,川贾顺水而下游,在现在的集家嘴一带沿河成集,依河为市。清康熙年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现在,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后”小商品大楼”拔地而起,街头巷尾的摊位也引雀回笼、还路于民,汉正街已从一条百米长的小街市发展成如今一个拥有4条街道、方圆265平方公里的“汉正经济圈”。


拥挤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是武汉市民购物休闲的最好去处,客流量最多一日达到50万人次。无论是在艳阳炙烤的夏日,或是在日落之后的黄昏,三三两两的,大家如商定好一般,都爱来到这武汉最繁华的地方,不为购物,只为了感受那份热闹。
  江汉路未建成步行街之前,在火炉样炎热的夏天,太阳西下,黄昏降临,年迈的老人或稚幼的小孩便用砖头或小板凳占领一小片一小片的地盘。夕阳落尽,各式各样的床或躺椅便全出来了,车水马龙就只有被挤到马路中间去。这时,住人的房子空了,路两旁,竹床躺椅密密麻麻连成一片。路有多长,床便能摆多长;路拐弯,床也顺势而拐,站在大街上一望无际。男女老少全睡在马路两边,各式各样的娱乐班子很快组合起来。凌晨,年轻的女司机驾驶着电车,在鼾声四起的大街上穿行,小心翼翼,惟恐惊扰了坦然睡于天地间的汉口人的美梦。除了武汉,似乎还没有一个城市有如此壮观得令人唏嘘的景致。如今,乘凉这样的重头戏在武汉已罕见了,但走在步行街上的武汉人却仍能把繁忙与悠闲奇妙地缠绵在一起。

(杨 华摘自《旅行家》2004年第4期

分享到:
老铁匠与紫砂壶(第43页)
包公『受礼』(第41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