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差不多一辈子都在干农村工作,经常和许多农民、农村干部工作、生活在一起,同农民、农村、农业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大概由于有这种经历,《读者》(乡村版)一创刊,我就被她吸引住了,从此每期必读。在未订阅她之前,我到处寻找她,后来才发现市邮政总局有售,于是每次来回花上近两个钟头去买新到的一期,心情像去会见老朋友一样快乐。
我说《读者》(乡村版)像我新认识的老朋友,是因为她说的都是我熟悉的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和新事,都是我熟悉的那些朴实而伟大的乡亲们的苦乐与企盼,让我感受到她的心跳,让我的心同她、同乡村一起搏动,分享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欢乐、痛苦和期待,并且从中得到启迪和力量。
退休后,我没有机会常去亲近我深深思念的乡村了。这时《读者》(乡村版)又给了我别人难以给予的关爱,成为我瞭望乡村四季景色、风云变幻的窗口,谛听乡村心跳和呐喊的热线,营养我心灵的“鸡汤”。
我常常把《读者》(乡村版)推荐给朋友和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阅读。当听到他们诉说读后感和体会时,我就会高兴和激动起来。
祝《读者》(乡村版)越办越好,不断提高、发展。
(成都/史明照)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乡干部,是《读者》(乡村版)的忠实读者,自从它创刊起,我就爱上了它。首先是因为这份杂志的文章比较短。工作间隙,想休息一下,拿起杂志几分钟就能读完一篇文章。读这些短文章,不光节省时间,而且像欣赏一件精美玲珑的艺术品一样,从头到脚一览全貌,没有悬念,没有遗憾。
其次是因为这份杂志的文章多,它一期有十多个栏目,能登30多篇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这些文章囊括了乡村的各种生活、各种人物。阅读它就像品尝一桌丰盛的晚餐一样,花样虽多,却绝不串味,甜的吃点,辣的吃点,酸的吃点··· ···不光味道鲜美,而且对人体极有好处。好文章读多了,潜移默化中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增加了对乡村、对农民的感情。
再次是因为这份杂志的文章真实。真诚、朴实、平淡、感人是它的一贯风格。读这些文章像生活中朋友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像在山坳里听缓缓流淌的清泉,像感觉春天里拂柳不寒的东风一样惬意。总之,在这些文章中听不到空话、大话,感觉不到夸张、做作,说的是农家人想说的话,写的是农家人身边的人和事,在平静中给人一种愉悦,在交流中接受一种启迪。
这些年读《读者》(乡村版)成了我生活的必需。每次杂志来了,我便爱不释手,一有空就翻看。累了读一读是一种休息,烦了读一读是一种解脱,高兴了读一读是一种补充。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一种乡村的情感,一种生活的激情,一种创作的欲望。
祝《读者》(乡村版)越办越好,不断提高、发展。
(湖南/向卫华)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教师,在这个城市里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三年来,被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我,常常怀念起大运河畔的故乡,怀念起还在那个小村里常年耕作着的父母。城市的高楼大厦挡得住我遥望故乡的视线,却挡不住我对故乡农村的思恋。
《读者》(乡村版)就像来自故乡的一个朋友,常常给我讲起村里的风土人情,让我每每捧起她,就像重新回到故乡一样,一切都那么亲切,一切都那么熟悉,使心底间隐隐滋长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与落寞,顷刻便雪融冰释了。
在每一个茶余饭后,在每一个闲暇假日,我都习惯于捧一本《读者》(乡村版)反复品读。无论是整篇的文章,还是只言片语的文字,透过它们,我都能真切地寻见我的故乡,深切地感受心灵的回归。曾几何时,在我手捧《读者》(乡村版)品读之际,屡屡被书中所写的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工作中,我也常常把《读者》(乡村版)里的好文章在课堂上读给我的学生们听。让城里的孩子透过《读者》(乡村版)这个窗口,了解农村,了解农村淳朴勤劳的人们以及发生在那里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在我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纷纷从书刊亭买了《读者》(乡村版)读。每当课余看着这些城里孩子品读《读者》(乡村版)的入迷神情,我就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取材于农村、浸透着乡下泥土气息的优美文字,真如春风化雨一样,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地感染并教育着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读者》(乡村版)如一缕沁人心脾的春风,从乡下吹到城市,从地里吹到心里。沐之,让乡下人感到亲切,让城里人感到清新。
(河北/吴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