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9期

我国古代的“成人”观(第21页)

发表于 2025-09-16 • 字数统计 1040 • 被 9 人看爆

我国古代的“成人”观

郝耘


  “成人”一词,我们今天的理解是身心皆已成熟,能够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在古代,“成人”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贵族子弟届时要举行极为隆重的“冠礼”仪式,以庆祝成人的诞生。
  古代的冠礼仪式一般由父亲或长兄主持,地点设在宗庙,要给冠者加冠三次,整个过程相当复杂。
  第一次是加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明从此拥有治人权;第二次是加白鹿皮做的“皮弁冠”,说明有责任服兵役;最后是加“爵升冠”,意为享有参加祭祀的资格。三次加冠后,宾客为冠者取字,换玄色礼服拜见母亲、姑姊、乡大夫、乡先生。冠礼结束后,此人才算正式登上家庭与社会的舞台。
  古代的“成人”有许多标准:
  其一是年龄,礼制上认为男子二十岁即为“成人”。《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但在民间并不那么精确。
  其二是生理上的成熟。二十岁之所以被定为成人的年龄,缘在此时男人已有“为父之端”。“端”指生殖能力,古人认为男子十六岁已具备了生殖能力,至二十岁则更臻成熟。冠礼中所谓“服父之义”,自然含有血缘传承的繁衍之意。
  其三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农耕是基本的生存方式,熟悉农事是生活的必需。因此,“成人”当然要胜任耕稼。
  其四是心智的成熟。古人认为,心智开窍是“成人”必备的理性条件。
  其五是对伦理与社会生活准则的自觉认同。这其实是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性道德。
  我国古代对“成人”观如此重视,是因为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出于对生存的期盼。在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态下,强健的劳力非常迫切与重要,“成人”象征着生存的希望。
  二是对生命繁衍的敬畏。首先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古代人口的寿命较短,婴儿的成活率亦低,这一状况使得人口的繁衍更显紧要——在家庭意义上是如此,在国家意义上亦不例外:劳役、战争需要大量的“成丁”。其次是出于孝的宗法考虑,孝的基本意义是养,除此之外尚有承血脉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就是指子嗣的延续,这在封建社会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父母有了养老的保证,财产有了可靠的继承人,而且将使家庭存于世而不至于断绝。
  三是“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人格求索。在古代思想家的论述里,人一直被认为是天地间最杰出最有价值的生灵。在儒家文化中,“修齐治平”是人格的逐步完善,而且是“如舜而已”的无限化的完善,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成人”便获得了庄重神圣的文化内涵,受到推崇自是必然。

(聂勇摘自《大河报》2004年3月23日)

分享到:
城市的雷同(第22-23页)
乡村媒婆(第20-21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99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1,002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77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815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7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