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5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天使的微笑(第19页)

发表于 2025-05-20 • 字数统计 304 • 被 2 人看爆

天使的微笑黄小平  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强盗敲开一家房门,用刀威逼主人,准备抢劫。开门的是位妇女,见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强盗,她先是一惊,但马上镇静下来,微笑着说:“先生,你是来推销刀的吧,请进来坐一坐,我给你倒杯水喝。”强盗被主人的热情和微笑感化了,他放弃了抢劫的恶念,从此改邪归正。  一个微笑,竟改变了强盗的一生。  我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相信善的力量,她就像一位天使,用她那清纯的光彩去感化人们的心灵。当然,这世界也并不乏恶,有时它就像魔鬼、不可一世,但魔鬼终究会被打入地狱。  天使的一个微笑,就足以让整座魔鬼的宫殿坍塌。这不是故事,而是一再被现实和历史证明的真理。(李云贵摘自《新旅

阅读全文 »
05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亲亲玉米(第18-19页)

发表于 2025-05-20 • 字数统计 2414 • 被 1 人看爆

亲亲玉米杨喜明 陈立凯  故乡一年四季大都在吃玉米,他们或贴玉米饼子,或蒸窝头··· ···—年四季能吃上玉米是最近几年的事,再往前推几年,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玉米面。我的姥姥临死时对我舅说:“儿啊,娘想吃窝头。”舅借遍了半个村子,才借到两瓢玉米面,蒸了两个窝头,尽了孝心。乡亲们穷怕了,故而自从田地责任到户后,他们种地异常上心,尤其是种玉米。他们把玉米看成了生命,小心翼翼,精精细细,像呵护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玉米,是他们的迷信,是他们的图腾。播种玉米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就是神圣的节日。  故乡是百分之百的山区,所种庄稼完全靠天吃饭。春季雨水少,所种小麦产量很低,有时甚至是绝收。而秋季雨水足,

阅读全文 »
05月
20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别具特色的山西民居(第16-17页)

发表于 2025-05-20 • 字数统计 2353 • 被 1 人看爆

别具特色的山西民居(佚名)晋北 晋西北  窑洞房,在晋北、晋西北及吕梁等地区的分布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千丈崖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以山区分布较多。挖进去的密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密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在挖进去的窑洞的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然后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或安上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的土窑洞。  另一种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xuàn)这种密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阅读全文 »
05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打造一颗坚强的心(第15页)

发表于 2025-05-13 • 字数统计 389 • 被 10 人看爆

打造一颗坚强的心曹勇 张帆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向一位哲人请教成功的秘密,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  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的壳便碎了,剩下了花生仁。然后,哲人教他再搓搓它,结果,红色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  哲人再教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也捏不碎这粒花生仁。哲人同样教他再搓搓它,结果仍是徒劳无功。  最后,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诚年轻人:“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的东西,但始终都要拥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很多人一时间失意了,受到挫折了,或是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就心灰了,志穷了。有的还

阅读全文 »
05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古巴魅力百分百(第14-15页)

发表于 2025-05-13 • 字数统计 2474 • 被 10 人看爆

古巴魅力百分百张瑞伶  古巴是个神奇的国家,有文豪,也有骗子;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也有艰辛的人民生活;有雪茄,也有舞蹈;有浪漫的迷情,也有恬淡平实的惬意。它就像个万花筒,有一种莫名的魅力,虽然纷杂,却有家一般的悠闲与温暖,令人神往。名著诞生之地  海明威曾在古巴度过了1/3的人生,哈瓦那的古城区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原籍美国的海明威1928年造访古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在Ambos Mundos旅馆住了几年,之后他在哈瓦那南边近郊买下别墅,从此在古巴一住就是20多年。  哈瓦那是海明威《老人与海》小说的诞生地,其故居后院的那条小船就是他灵感的来源。海明威故居是坐落在树林中的别墅,最引人注

阅读全文 »
05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因诗得福的文人(第13页)

发表于 2025-05-13 • 字数统计 738 • 被 10 人看爆

因诗得福的文人(佚名)因诗得名  有不少诗人因作品而得声名。唐代诗人郑谷写了一首《鹧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因此得了一个“郑鹧鸪”的美名;诗人赵嘏(gǔ)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名句,而得到“赵倚楼”的雅号;宋代的宋祁写下咏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故被人称为“红杏尚书”。以诗为媒  南宋初年有一个姓王的女子,作了一首七言绝句: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诗中寄托着青春老大、年华易逝的忧愁,含蓄蕴籍,婉转动人。  此诗传到文人赵令畤(qí)手中,他读后,十分赞赏,便托媒上门,娶了王氏为妻。人们便将王

阅读全文 »
05月
13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我在乡下赚城里人的钱(第12-13页)

发表于 2025-05-13 • 字数统计 1672 • 被 9 人看爆

我在乡下赚城里人的钱徐向林  现年32岁的苏北青年刘波高中毕业后,来到地处上海郊区的青浦工业区想碰碰运气,但转了几家企业,不是招工名额满了,就是工资不理想。几天下来,一份工作也没能找到,而此时刘波身上再也找不出一分钱了。腹中饥饿,他只得找到一户农家,想讨杯水喝。这户农家门前有一大片田地荒着,上面长满了野草。刘波就和这户农家的老大爷闲谈起来,他问:“门前好好的一块地,为何让它荒着?”  老大爷叹了一口气说:“自打这里有了工业区后,村里的劳力都进厂打工去了,哪有人种地?现在就是不要一分钱白送给人家种,也没人种呀……"  老大爷的一番话使刘波突然想起:就在刚才他进入老大爷家的门时,听到从市

阅读全文 »
05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戒指(第11页)

发表于 2025-05-08 • 字数统计 1147 • 被 18 人看爆

戒指刘东伟  那天,女人正在堆玉米。  这玉米得连续晒几天吧,女人想。女人俯身抓一把在手里,潮湿得透心。当玉米粒像小山似的堆在窗前时,男人开着摩托车“嘟嘟”地回来了。  男人停好车,拎着皮包走过来,在女人粉红的脸上亲了一口,“哈哈”笑着,进屋去了。  女人随后也进了屋。  女人问:全卖啦?  男人一手揽过女人,又在脸上亲了一口,才说:他们啥货不懂,见了就出高价,给便宜谁不沾?  女人不说话。  男人从皮包里拽出几个烤鸡腿,又从壁橱里拿出一瓶酒,边喝边吃。  这趟挣了多少?女人问。  300多元。男人说着大口地嚼着肉。  女人默默地坐在床沿,问:明儿还出去?  男人说:当然啦。  女人想起院子里

阅读全文 »
05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罱河泥(第10页)

发表于 2025-05-08 • 字数统计 771 • 被 15 人看爆

罱河泥张士旺  “罱(lǎn)河泥”这个农活,如今基本上见不到了。  上个世纪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之前,罱河泥是平原水网地区最常见的。  罱河泥的罱子是两个带柄子的簸箕形铁篮组合而成,篮柄交叉,柄端装有两根长长的竹竿,利用剪刀张合的原理,两手握住竹竿使铁篮张合,就可将河底的淤泥夹进铁篮拎出水面。  罱河泥一般都在船上进行,罱子垂直上下,利用水的浮力,省劲省事,罱子拎出水面后趁势提上船沿,两臂向外一张,乌黑油亮的淤泥即滑入船舱。  那时候,农村还很贫穷,生产队的大田及自家的自留地追肥,很少买化肥,多是用自然肥料,如人畜粪尿、垃圾草灰、绿肥圈肥什么的,而使用最多的就是经济量多的河底淤泥。淤泥可直接当肥

阅读全文 »
05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农村孩子上学,何时不成心头痛(第8-10页)

发表于 2025-05-08 • 字数统计 3572 • 被 15 人看爆

农村孩子上学,何时不成心头痛颜安英  在很多地方,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便越靠后;一户人家的孩子书读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也就越不济。农民承担了巨大的教育成本之后,不仅没有富起来,反倒生计困顿!农村教育不能承受的负担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一所中学教书,深切感受到城市基础教育和农村有天壤之别。第一个感觉是,相对来说,城市的孩子幸福多了,但他们有很多青春的烦恼,不觉得幸福;乡下的穷孩子不幸多了,但有书读就是莫大的幸福。  猴年春节回家探亲,走在已经变得有些陌生的田野上,内心颇不平静。路上遇到乡亲,都说“娃娃读书出息了”。是啊,读书似乎读出了那么点“出息”。可回首农

阅读全文 »
04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意想不到的感恩(第7页)

发表于 2025-04-29 • 字数统计 1099 • 被 18 人看爆

意想不到的感恩马德  在翼北的老家屋后有这样—对邻居,一家姓梁,一家姓李。打我记事的时候起,两家就好得不得了,大人小孩像影子似的紧随着,就连炊烟也经常拧在一起,分不出你我。  有一天,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两家昏天黑地地打了一场。从此以后,非但大人之间不说话,就连小孩也不允许到对方的家里去玩要了。即使一只鸡飞过墙去,各家都要狠狠地打回对方的院子里。人们都说,这两家的仇结深了。  夏天,梁家的杏树开始挂果,有一枝探到了李家的院子里,尽管梁家时时提防着,但还是担心将来杏熟了,被李家偷偷摘了去,于是一狠心,把探到李家的那一段树枝锯了。  李家有一棵槐树,有粗粗的两个枝伸到了梁家的房顶上,每年的夏天

阅读全文 »
04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炊烟的味道(第6-7页)

发表于 2025-04-29 • 字数统计 1638 • 被 17 人看爆

炊烟的味道余继聪  “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我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因为她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也难怪,一位年轻女子,由东南大海边的深圳千里迢迢到这西部边陲的小县来,就为拍这虚虚假假的电影,且不说背井离乡,路途劳顿,思念亲人,只说这演出来的东西,总给人以做秀的做作感,哪里有炊烟的味道实在?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炊烟对于我来说,不仅是有味道的,而且也是很美丽的。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每次坐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瓦房,村鸡,村狗,牛羊,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村人脸,我都爱看,都有种

阅读全文 »
04月
29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苏州女人(第5页)

发表于 2025-04-29 • 字数统计 973 • 被 16 人看爆

苏州女人车前子  苏州并没有多少绝色佳人,苏州女人容貌水准普遍较高,在这么个水准中,要出落得出类拔萃,就不容易。不像有一些地方的女人的容貌水准普遍较低,那地方往往出美女,因为不均匀,好处尽往一两个女人身上奔跑而去。  苏州也并没有多少难看的女人,除了容貌的“均贫富”之外,苏州的水土也颇有大师风度,像陆游,写了一万多首诗,质量大致平稳,不见有太明显的落差。  苏州女人十分能干,其实中国女人都十分能干,只听说家道在男人手上衰落,没听说有女人把家给败掉的。不但能干,还常常能干好。范仲淹这个家族,不就是由一个寡妇一手拉扯大的?  旧社会的苏州女人像全中国的女人一样,后来妇女解放,苏州女人的解放程度在中

阅读全文 »
04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外婆的土地(第4-5页)

发表于 2025-04-17 • 字数统计 1762 • 被 27 人看爆

外婆的土地长沙玉  外婆惜土如金,这话可能夸张了。生产队的时候她可没这么恋土,别人也不恋。每天出工,一村子人站在田地里,都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模样。后来田地承包到户,一下子就像换了一群人,一个个贼眼乌溜地满山满野去找土地。有点像“圈地运动”,只一天工夫,村前村后稍能开发的荒地乱野都被人用锄头标了记号。外婆家的孩子多,我妈生我的时候,外婆还在生孩子。孩子太多,有时外婆一天也不能走出家门。  等她第二天走出来,看见满山坡净是开荒的身影,就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对土地拥有的机会。外婆提着锄头疯了似的满山满野乱转,但附近已没有她下锄的地方了。  后来外婆就相中了那个岩窝的那一撮撮泥土。岩是红砂岩,红砂岩跟花岗

阅读全文 »
04月
17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4.08)

发表于 2025-04-17 • 字数统计 1107 • 被 23 人看爆

漫画与幽默奇耻大辱  牧羊人:“过来,该给你剪毛了。”  绵羊:“剪掉了毛,我就是赤身裸体,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牧羊人:“你要是不剪毛,就该挨宰了。裸上几个月,换来生存权,还是值得的。过来吧!”  绵羊:“真是奇耻大辱啊!为了苟活于世上,竟然要被人类扒光衣裳。”  牧羊人:“大惊小怪!我们人类为了活着,有时候甘愿把自己的骨头献出来呢!“(安长军摘)谁是户主  一家夫妇两人打得不可开交。警察听到响声急忙跑过去,使劲地敲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位暴怒的妇女。  警察问她:“太太,你们的户主是谁?”  女人喘息着说:“等会儿告诉你,我跟我丈夫正在决定这件事!”(李云贵摘)借债  古时有一懒汉,贫困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4.07,第48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766 • 被 74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差不多一辈子都在干农村工作,经常和许多农民、农村干部工作、生活在一起,同农民、农村、农业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大概由于有这种经历,《读者》(乡村版)一创刊,我就被她吸引住了,从此每期必读。在未订阅她之前,我到处寻找她,后来才发现市邮政总局有售,于是每次来回花上近两个钟头去买新到的一期,心情像去会见老朋友一样快乐。  我说《读者》(乡村版)像我新认识的老朋友,是因为她说的都是我熟悉的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和新事,都是我熟悉的那些朴实而伟大的乡亲们的苦乐与企盼,让我感受到她的心跳,让我的心同她、同乡村一起搏动,分享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欢乐、痛苦和期待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乡政府院子里的树(第47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135 • 被 77 人看爆

乡政府院子里的树葛取兵  云雾乡政府院子里长着一棵技繁叶茂的樟树,听说是解放初期成立云雾公社时裁的,算来也有五十多年了。几十年的岁月悄悄地滑过去了,樟树越长越茂盛,可云雾乡戴着一顶革命老区的帽子,依旧是全县的贫困乡,干部多不愿意到此乡工作,有民谣曰:“一年到,两年跳,三年背着铺盖跑。”  年初,县委组织部安排一位姓莫的书记来。听说是正规院校的本科生,在某机关工作二十来年,还只是一个副科级、为了解决正科,毛遂自荐来到了云雾乡。莫书记性格傲慢,走路时头扬得高高的,自恃其干爹是省某部门的负责人。当然这只是听说而已。  乡政府的乡长姓曾,土生土长的本土人,是从村秘书到村支书,再到乡集体干部,一步一步地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油菜花,乡村的女儿(第46-47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538 • 被 75 人看爆

油菜花,乡村的女儿晓 橹  油菜花,是乡村土生土长的女儿,是庄稼人奶大奶俏的女儿。油菜花香,传递着乡村母亲哺育婴儿的又纯又酽的奶香。  农谚云:“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秋天,收获了稻谷,播下了麦子,庄稼人就为栽菜张罗开来。场头路边,地角田脑,宅前屋后,哪怕巴掌大的空地,庄稼人都要俯身宝贝似的一一拣拾起来。待泥土经了几个明月朗照,秋风轻揉,喝饱了阳光,吸足了露水,全身骨子酥松松、暖洋洋,像一床吸足阳光松软柔暖的棉被,诱惑着你。斯时,便是油菜落棵的大好时光。  倘碰上绵绵雨日,那是打嘴巴都寻不着的好天气,庄稼人会抱拳谢天谢地呢。翠生生的油菜秧子痛饮着甘甜的天雨栽下去,醒棵快,发棵大,但却苦坏了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逭缺(第45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782 • 被 83 人看爆

逭(huàn)缺方云高  在苏北大丰境内的本场人(又称本地人,原烧盐灶户的后裔)中,有一个奇异的敬老习俗,名叫“逭缺”。什么叫逭缺?逭,读音为“焕”,所谓逭,就是逃避的意思;缺,指的是缺口。逭缺二字连起来说,就是希望老年人脱离和避开灾难(主要指病魔),步入健康的坦途。  老人为何要“逭缺”呢?这里有个说法。在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观念里,通常把“十”理解为十全十美、非常完满的意思。我们从“十分满意”、“十分幸福”、“十分高兴”等词组中都可以理解到它的含意。可是天下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非常稀少的,在我国历史上,好像只有乾隆皇帝在过了八十岁寿诞、退居太上皇之位后,才敢自称是“十全老人”。而“九”则是天下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吃轮供(第44-45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493 • 被 69 人看爆

吃轮供江 岸  黄泥湾的人老了,住女儿家只算走亲戚,住儿子家才算正经八百地过日子。儿子多的老人,轮流到儿子家生活,黄泥湾人将这种候鸟似的生活方式称为“吃轮供”。  爷爷英年早逝,奶奶独自抚养大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成家之后,便都分门另过。奶奶不愿看人脸色下饭,独自艰难度日。挺了几年,后来身染沉疴,不能自如行走,这下不得不走黄泥湾老人的老路了。  奶奶开始吃轮供的时候大伯已经过世,大娘领着几个孩子过着凄凉的日子。我们扶着奶奶,往大娘家送。大娘“扑通”跪在大门口,抱着奶奶的腿,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诉,我的死人啊,你怎么那么狠心啊?撇下你的亲娘你的老婆孩娃啊,叫我们一家子怎么活哟··· ···奶奶的脸色立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人生“三看”(第43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327 • 被 78 人看爆

人生“三看”(佚名)  一曰:看远  看远,既是目标,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一个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的人,难睹天外之天,这种人往往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中自毁前程。  二曰:看淡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看淡,不是不求进取,而是以一个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  三曰:看透  正确地追名求利,有助于开发心智,推动社会前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无异于自掘坟墓。看透,方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看透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老铁匠与紫砂壶(第43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821 • 被 65 人看爆

老铁匠与紫砂壶严 冬  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打制的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大武汉 小市民(第42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1488 • 被 71 人看爆

大武汉 小市民杨 娜  一线贯通、两江相连、三镇雄峙的武汉该是像上海、深圳一样具有现代气派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事实上,现代都市文明在武汉只不过是龟缩一角的配角,武汉仍像一个大集市一样,是最市民化的城市。买醉吉庆街  吉庆街是一条蛰伏在繁华闹市皱褶里的背巷小街,仅170米长。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一些个体餐饮摊点自发集结于此,逐渐形成了这样一条具有浓郁汉韵楚风的饮食文化街,也是武汉惟一一条允许占道经营的大排档特色街。  “吉云照影觥樽尽显生活秀;庆雨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这是镂刻在“吉庆街”金字牌坊两侧的一副开街对联,寥寥数字道尽吉庆街的无尽风情。入夜,灯火通明,竟如白昼,再往里望,挑檐布瓦统一

阅读全文 »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包公『受礼』(第41页)

发表于 2024-09-15 • 字数统计 761 • 被 72 人看爆

包公『受礼』肖德安  包公六十大寿时,大宋皇帝念包公德高望重,要为包公庆寿。包公虽多次婉言谢绝,但终因圣命难违,只好遵旨照办,但他叮嘱全家人不收受贺礼。  寿诞这一天,包公让儿子包贵带人站在门口拒礼。谁知,第一个送贺礼的竟是天子派来的钦差——六宫司礼太监。这可把包公的儿子难住了——万岁爷送礼,谁敢不收?包贵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在一张红纸上。  老太监提笔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徽。今日皇上将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将贺礼和诗都送到了包公面前。包公沉思片刻后,提笔在原诗下面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老太监看了

阅读全文 »
09月
11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借条(第40-41页)

发表于 2024-09-11 • 字数统计 1665 • 被 69 人看爆

借条尹全生  解放战争时,护送伤员的解放军某部连长周大成向农民大庚借粮食。当时,大庚新婚不久的媳妇已经怀了孩子,自己正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自己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大庚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  三年后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向他借粮时,他只有两间破草房,不久就倒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他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

阅读全文 »
1 2 3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