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04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8期

北京的大杂院民风(第44页)

发表于 2025-07-04 • 字数统计 1259 • 被 5 人看爆

北京的大杂院民风

冯力力

  北京人居住在独门独院里的并不多,顺着大小胡同挨门逐户查访,差不离儿全是杂院。人们总挂在嘴头儿的“北京文化”中,胡同文化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杂院民风便是它的核儿。
  住杂院的人们好讲个礼数,哪家赶上红白喜事,大伙用不着串联,各户自然要随一点“份子”,不在乎花钱多少,图的是个礼尚往来。有新街坊搬进杂院,他必得先破点工夫到各屋拜访,不然,日后你过日子有为难之处,怎好红着脸跟街坊们张口?平常日子,你出我进,人们总要找个话磕儿打招呼。虽说时下的生活节奏快了,杂院里的人们也会忙里偷闲地说上几句:“上班去呀?慢点骑车,道上的雪还没化呢!”“呦,大爷,这阵子夜里老听您咳嗽,拣好天,您上医院看看啊。”“别低头耷脑的,眼下又不是你一个人下岗的,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实在找不着事,就跟大爷学修自行车。”如果有谁整天端个架子,绷着个深沉劲儿,就算你是品行端正的老实人,也得遭街坊在背后数落:“瞧见没有?这主儿,见煮饺子都不乐,少见!”
  杂院中的人们好管“闲事”。两口子为柴米油盐免不了抬杠拌嘴,没大的动静,街坊们只当听小曲儿,一般不搀和。要是闹得孩子哭大人叫甚至摔盆砸碗,院里辈分大些、“说话顶用”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们,就使着眼神联合出面调停了。他们佯怒地呵斥着正想抢拳头的男人:“挺好的小日子吵什么吵?走!到大爷屋里消消气。”为表示调解的权威性,又常常立军令状似的对正抹泪的女人说:“别往心里去,等会儿大妈替你揍他,到时候你可别怪大妈手重。”一句话说得女人破涕为笑。“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地过日子,吃窝头啃咸菜都是香的。”杂院的人们信服这一至理名言,并经常讲给晚辈人听。
  杂院的人们好客。谁家的亲戚远道来了,偏赶上本家挂着锁,街坊一准儿会把客人迎进自家屋里,递过扇子,或从冰箱取出红沙瓤的大西瓜,敬上一杯漂着茉莉花的热茶,直等到本家的人归来。这是礼数,更是真情。既在一个院住着,那就是缘分。
  杂院人家很看重紧要关口的侠义,尤其是人命关天的节骨眼儿。一个倔犟的孤老头子,为鸡毛蒜毛的小事,几乎和院里各家住户吵翻了天,声称“万事不求人”。那年冬天,这位素来好起早遛弯儿的孤老头,上午10点还没出屋。人们试探着敲打挂着帘的玻璃窗,却没有动静。昨天刚挨完老头倔的东屋大婶,抄起砖头将玻璃打碎,把反锁的屋门打开,孤老头已被煤气熏得不省人事。大婶和邻居抬胳膊搬大腿,把老人背出小屋,又是灌醋又是掐人中。救人一命该得到怎样的报答呢?孤老头包了三大锅“一兜肉”的大馅饺子,每户一盘。大伙儿反倒一个劲地谢孤老头。到了东屋大婶家,老人放下饺子欲跪下,大婶赶紧抢前一步扶起:“这就是您老的不是了,见死不救那还叫人吗?”
  杂院中的人们极容易找到“知足常乐”的理由。他们往往从院里三五户人家的生活对照中,谋划着自己的生活,放弃一些“非分”的欲望。无论是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都挡不住杂院人家的一日三餐,照旧是大馅饺子、锅挑面,总得过日子不是?从杂院里男女老少的脸上,总能读出“平和”二字。

(杨华摘自《建筑科技》2004年第1期)

分享到:
母亲与麦子(第45页)
黔北哭嫁歌(第42-43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5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58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810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74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34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