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齐生
古时凡科试都有一本册子,须将考生的面貌写明。常熟生员沈延辉,有胡须,年三十余。册上写“微须”。考官胡希因认为:“微通无”,微须即无须。一字理解不同,被认为是冒名替考,而被“逐出”。
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试,初拟状元为孔曰恭。成祖见“曰恭”竖写相连像“暴”字结果降为第三。
又: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定吴情为状元。“吴”与“无”同音,世宗见之,谓无情之人,岂宜第一。遂降为第三。
当小皇帝的老师不是一件易事。清穆宗读书时,好嬉戏。一次,他又不肯读书,劝说又不听,老师话一说重,他哭了。老师灵机一动,翻出《论语》中“君子不器”,用手掩住器字下边两个口,要穆宗读“君子不哭”。既是圣人之言,当然要听。一个字解决了窘境。
《清稗类钞》载:文二和刘三本是一对好友。一次走过药店,见到一只龟甲上划着数字号为“文11”。文说,这是姓“刘”的。刘说,这分明是“文二”。双方都要占便宜,咒对方为乌龟。两人因一句戏言而反目成仇。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中有个“犬门”的故事。通州封翁为州吏,办一件盗案,原判被告是“纠众自大门入”,当定死罪。后当了解到他们乃为饥饿所逼,并非巨盗时,很同情他们。于是,将“大”字加一点改为“犬字。人谓“一举笔间而拯十余人之命”——“纠众自犬门入”,不可能嘛!
(吕丽妮摘自《精神文明报》200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