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1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今日印度什么样(第26-27页)

发表于 2022-01-06 • 字数统计 2612 • 被 445 人看爆

今日印度什么样

张静宇


  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有人说,偏心的造物主似乎给予了这里过多的关照,赋予它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纵横的河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喜马拉雅山宽广的臂膀又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印度洋季风年复一年地将它滋润。这个形同母牛乳房状的南亚次大陆国家,面积不及中国版图的1/3,却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可耕地,以至于虽然平均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列,但养育它的10亿多子民却显得十分从容。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杰出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这块土地当之无愧位居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列。这里还是印度教、佛教等东方传统宗教的发源地。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将深邃的佛学思想引入华夏大地发扬光大。现在,古老的印度教依然在这里保持对世俗生活的支配性地位。
  这就是印度,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国度。说它近,近到两国边防军人只要通个电话,10分钟之内就能见面;近到每一个到过印度的中国人都能发现,这里有太多与我们国情相似的东西。中印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中叶几乎同时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两国学者在讨论强国之路时,总喜欢以对方作为参照。说它远,远到历史上曾经以“丝绸之路”相联系的两国人民,如今彼此变得非常陌生。


矛盾而和谐的混合体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曾对英国记者特雷弗·菲希洛克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些关于印度的情况,必须掏空心中所有的先入之见··· ···不要试图做比较。尽管惹人气恼,但它情愿一如既往,我行我素··· ···这就是印度的秘密:全盘接受生活,无论是善是恶。”
  时隔20多年后,很多人仍然从心底佩服甘地夫人对自己国家的精确描绘。不论是谁,只要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印度,都会发现这奇特的一幕:豪华轿车与“神牛”并驾齐驱;卫星上天但文盲数亿;从迅猛发展的软件产业到无处不在的风水先生;林立的高楼大厦与绵延数十公里的贫民窟并存;从印度洋上游弋的航空母舰到随处可见的乞丐和流浪儿··· ···熙熙攘攘、喧嚣拥挤的印度处处给人留下对比强烈、反差悬殊的印象。
  印度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交汇地。公元前14世纪,居住在中亚一带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征服了当地土著后定居下来。经过数千年的异族通婚,印度逐渐演变成一个罕见的“世界人种大本营”。现代印度人当中,既有保持纯雅利安血统的白种人,高大英俊,相貌与欧洲人无异;也有相貌平平、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甚于非洲的土著居民。
  漫长的岁月让他们当中的多数接受了印度教。时至今日,宗教依然是这个国家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遍布各地的人文景观几乎无一不与宗教有关,所有的艺术成就也都通过宗教形式表达出来。一个精通软件设计的工程师会在开始他一天的工作前,面对神像双手合十,表达对神的敬重。街头小贩哪怕做成一笔很小的生意,也会用顾客递上的钞票首先触一下额头,感谢神的关照。没有宗教信仰在这个国家被视做大逆不道,藐视神灵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印度气候炎热,然而它的人民却大多心态平和,街头鲜见有人吵架。草地上树荫下,不知忧虑的穷人四仰八叉随处而卧,口中哼着小曲,充分流露出与生俱来的乐观天性。
  印度人不杀生。有一半印度人一辈子食素,连鸡蛋都不碰一下。一些人甚至将是否食素“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印度议会里专门设有“素食论坛”,包括前总统文卡塔拉曼在内的一批议员,用现身说法向那些非素食议员进行游说,鼓动他们放弃吃肉。


“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态”

  印度人坚信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历史传统、人生哲学乃至行为方式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因此虽然历经近2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人除了学会说英语、照搬来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之外,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和生活理念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一位多年来试图在这个自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立足的美国商人感慨地承认:“不懂印度文化,千万别来印度投资。”
  盲目自尊常常让印度人表现得十分可爱。花七八年才建成的一座立交桥,在竣工3年前就被冠以“世界级水平”的称号;一个不过二三十家小店的购物市场,在印度人眼里至少也是“亚洲顶尖”。仅仅一年前,“精英”们还在网上热衷于讨论诸如“再不加把劲,孟买有可能被上海赶上”之类的话题。
  然而,对于那些“电影必看进口大片、饮茶要喝英国立顿、留学只认剑桥牛津、立业首选美国微软”的印度时髦年轻人来说,很难将“无知”与他们挂钩。印度许多富人家庭有复杂的海外关系,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民族,但很多人出于对民族传统的尊重而不愿主动接受外来的新事物。不久前,首都新德里一批有身份的老年人以影响休息为名,轰走了设在他们居所附近的一家迪斯科舞厅。他们说:“和我们的文化相比,那不过是些垃圾。”


“印度不应总输给中国”

  当着中国人的面,印度朋友面带微笑地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辉煌。然而当中国人刚转过身去,他们马上改口说,21世纪必将属于我们印度。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更是努力将21世纪的印度经济送入快车道。随着经济多年以5%~6%的速度持续增长,印度的国力不断增强,现在印度GDP已近4900亿美元,外汇储备约有620亿美元,百姓普遍相信久已企盼的大国梦想正在一步步地接近实现。他们乐于听到有关“印度正在成为继中国之后又一头亚洲醒狮”的议论,认为自己的国家拥有最好的民主制度、发达高效的教育体系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占人口20%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以及同西方国家的天然联系,印度不应总输给中国。他们对有关“印度只有2%左右的人具有消费能力”的报道嗤之以鼻。
  中印40年前的那场边境冲突在印度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两国关系和地区事务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各异的立场,更加重了他们的猜疑。对于中国的崛起,印度人经历了“不承认、不相信、不服气”的心路三步曲。尽管有人从中国的崛起中看到了机会,希望也能促进印度经济发展;但不少“政治家”宁愿用热脸去贴美国人的冷屁股,也不肯支持政府改善对华关系。
  对于印度总理时隔10年后再次访华,印度人的心态同他们的国家一样矛盾而复杂。大家既对两国重新修好抱有期望,又表示前景并不乐观,眼下能做的惟有静观发展。尼赫鲁大学一位学中文的学生告诉记者,多年的不实宣传和误解使他们对中国怀有严重偏见,他明显感到两国人民之间缺少应有的理解和信任。

((周 慧摘自《环球时报》2003年6月23日)

分享到:
把握今天(第27页)
快乐是什么(第2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