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兰
每年的彝历“虎月”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聚居于我国西南部的彝族同胞高举着灿烂的火把,为自己的火把节欢歌雀跃的日子。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玉皇大帝出巡来到南天门,无意中往下一看,简直出乎想象:只见人间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男耕女织,和睦相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比天庭还好,便命令大火神去把人间烧掉。当大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人们幸福的生活,不忍心毁了这美好的一切,于是谎报说人间已经被烧掉了。又过了几天,玉皇大帝派二火神去人间视察。二火神看到人间的情形,马上报告说:“人间还是原样。”玉帝大怒,让二火神去把人间烧掉。第二天,二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人间处处都是那样的美好,也不忍心动手,但玉帝之命又不可违,于是就叫人们自己放火烧。人们怎能自己动手烧自己双手建立起来的家园呢?有个聪明人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点起火把。霎时,火把连成了片,大地成了一片火海。玉帝以为凡间已被烧毁,也就放心了。二火神来到人间时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晚上。从此每年的这天晚上,人们都点火把纪念,这就是火把节的来历。
火把节的规模和内容比“彝族年”还要隆重和丰富。
节日的第一天,村村寨寨杀牛宰羊,煮吃“坨坨肉”,畅饮“苞谷酒”。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起一个火把,村口竖着一个高四五丈的大火把。通常选一个松木柱,用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巨大的宝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挂果,有的还插着写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字样的红绿彩旗。
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会集广场,抬着米酒、炒豆等食品,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火光冲天,欢呼声此起彼伏。
据说,在火把上撒松香粉,表示一种驱邪祈福的心愿。后辈对前辈撒,是对前辈的尊敬及其长寿的祝福;长辈对晚辈撒,是对晚辈的爱护及其吉利的祝愿;同辈间互撒,是亲密友爱;男女青年互撒,是爱恋的象征。
第二、第三天是节日的高潮。各村男女老少都背上最好吃的饭团、荞麦面、千层饼、鸡脯和鸡腿、肉食及水果等食品,纷纷穿上节日盛装,戴上首饰,有的骑着马,赶着各自要参赛的马牛、羊等,去参加斗牛、斗羊、赛马、摔跤、跳“达体”舞、唱“朵洛”歌等活动。骑手们拉着配有体面鞍辔的骏马,姑娘们撑着一色的黄色油布伞。在火把节,不论出不出太阳,下不下雨,妇女们人人撑着一把黄色油布伞。这个自有妙用:不光是遮阳避雨,还可以撑在头上,在强光透射下,脸就被映衬成为黄色。女人们人人打伞,使整个山坡远看成了一个“黄色世界”,格外壮观。
彝人以黄色为美。特别是在漫山遍野举目都是绿的夏季,黄色点缀在蓝天下的绿色世界里,有一种和谐的美。姑娘们提起裙脚,小心翼翼地踩着露水,涉过一道道溪水,穿过一片片树林,走过一面面草坡,从四面八方会集到历年举行火把节盛会的山头大草坝一—火把场。
人们聚集在宽敞的原野草坪上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在这山头大草坝上,粗犷剽悍的男人们比赛摔跤、扳牛、斗羊、赛马等刺激性极强的体育项目;美丽多情的彝家姑娘们则手拉手围成圈,唱“朵洛”歌,跳“达体”舞。
当太阳落山、众人散场后,姑娘和小伙子们带着自己的意中人,用黄色油布伞遮掩着走向大山,穿过林海,趟过溪水,去过甜蜜的二人世界。
节日里最富情趣、最有诗意的,还是那“满天繁星撒彝乡”的火把游玩。节日的夜晚,青年小伙子们高举着用毛竹和蒿草捆扎成的火把,从村东头游了过去;姑娘们也举起火把由村南头游了过去。当两条火龙游到火把场时,广场上火龙飞舞,时而成对,时而两队并列,好像火龙在翻腾。人人都举着火把,会集在村头,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逢人就说“兹茉格尼”(彝语:吉祥如意),进入忘我的境地。
整个节日是火的旋律,花的世界,歌的海洋,力的角逐,爱的升华。只要看过师族火把节的人们,不禁感慨,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彝族地区是一块被火把烧红的土地;彝族地区是一方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山水;彝族火把节是充满情恋的情歌会;火把节时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萦绕的乐曲。
(刘忠摘自《辽宁青年》200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