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学
所谓“离合拆字联”,就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把文字或拆开或组合,巧妙地串联在有一定意义的语句之中。本文试辑录几副,并略做分析,与读者朋友共赏。
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丁云不在,纪晓岚独坐廊下等候。很久,丁云才归,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
“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二人大笑,进屋下棋。不知不觉夜深,小沙弥便来报说寺门已关闭。纪晓岚听此,已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不由触动才思,遂吟一联道:
“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此联大有雅兴未尽之意,所以才责怪小沙弥太不懂事。丁云听了,赶忙答道:
“寺边无日不知时”
老和尚这是借此给小沙弥解围。
纪、丁二人联句,一直被视为“离合拆字联”的典范。
第一联将“等”字拆开,为“竹”和“寺”;“双手”为“拜(草体“拜”,即是“双手”)字”;“四维”则为繁体字“罗(羅)”字;“月”字在“门”内,为繁体“闲(閒)”字;两个“山”为“出”字;“大”、“小”为“尖”字。
第二联也是用同样的手法:“才”字在“门”内为“闭”字;“寺”加“日”为繁体的“时(時)”字。
这两联不仅字拆得好,重要的是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实景现场,准确而恰当地表达了吟联人要说的意思。可谓天衣无缝。
据说,清代文学家魏源,9岁时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老师有些不放心,就说:“你将参加考试,是否胸有成竹?我先出一上联考考你。”老师吟道:
“闲看门中月。”
老师的主联虽然出得突然,而且还是个拆字联,但魏源人小聪明,又勤奋苦学,吟诗对对已视为平常。于是,仅看了一眼墙上的《春耕图》,就对出了下联:
“思耕心上田。”
能对出这样的下联,老师当然很满意了。因为这是副采用离合法的拆字联。上联“门中月”即繁体“闲(閒)”字,而下联的“心”、“田”字合起来是“思”字,由于“田”在“心”上,故称“心上田”。上联写人和景,表现了文雅之士的闲情逸致,可谓读书人的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下联则比较含蓄,寓意深刻,表现了魏源要求自己加强品德修养、端正思想,在学业、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意愿。
史大人、尤郎中二人同朝为官,但二人为争宠夺权,一向面和心不和。因此,一有机会他们就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相互攻击。一日,史大人见尤郎中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他越看越觉得不顺眼,心机一转,便根据尤的坐相,在其姓氏“尤”上做文章,吟一上联道:
“尤郎中直腿则为犬。”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离合拆字联,说它特殊,并不像一般拆字联只是把字拆开和组合,而是在字的某一部件上做文章,借助想象予以稍做变动,从而构成新字,显得极为巧妙:把“尤”字的末笔的钩伸开,就成了“犬”字,表面是说字的结构情况,实际上联系到尤郎中的坐相,特别是最后一个“犬”字,无疑是在骂尤郎中是狗。
尤郎中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一听便知道史大人的狗嘴吐不出象牙,略一深思便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回击道:
“史大人脱口不是人。”
尤郎中这一下联也堪称绝妙:“中”字去掉“口”,剩下的是“乂(音:yì)”当然不是人了。难能可贵的是也有些弦外之音一一史大人不开口则已,一张嘴就不说人话。
从前,有些地方流行这样的婚礼习俗:男方的花轿抬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要出一上联,男方对上了下联,才肯让姑娘上轿。有个姓潘的秀才娶姓何的姑娘做媳妇,他早知岳父有学问,也很想试试自已的文才,为防不测,他特地请了几个文思敏捷的秀才做自己的帮手。到了何家,何家果然出了一个上联悬挂在门口:
“女婿潘家,有水有田又有米。”
潘秀才看这一上联是拆自己的姓氏“潘”字,觉得实在难对,就暗中找另外几个秀才帮忙,可是几个秀才虽冥思苦想也没对出合适的下联。眼看天要黑了,姑娘还没有上轿。一个吹喇叭的人问是怎么回事,潘秀才不耐烦地说:“你懂得什么?咱们不是对不出下联吗?“不=料吹喇叭的人看了看上联,寻思片刻,对潘秀才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给你对好了。”于是对一下联道:
“媳妇何氏,添人添口亦添丁。”
潘秀才一听,高兴极了,赶忙挥笔写好下联,送到堂上。岳父大人一见的确对得不错,就让姑娘上轿去洞房花烛,做了潘家的媳妇。
这实在是一副构思巧妙、不可多得的拆字联:上联拆一“潘”字,其形体中的确有“水(氵,音:shuǐ)”、有“田”、有“米”;下联拆一“何”字,“何”恰好由“人(亻,rén)”、“口”和“丁”组成。
(薛桂坤摘自《思维与智慧》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