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8月
08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7期

美国农民的『泥饭碗』(第25-27页)

发表于 2024-08-08 • 字数统计 3229 • 被 93 人看爆

美国农民的『泥饭碗』

冯镜明

  美国农民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之先进发达毋庸置疑。但它到底发达到何种地步,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切身体会。


美国农民种田也不容易

  我造访的这户农民家庭位于一个叫做史特灵的小城镇近郊,它隶属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
  当时,史特灵正值冬季,地里没长庄稼,显得很开阔。路边有一栋普通美式房子,几十米开外高耸着一座圆筒状仓库,还有一栋办公室,更远处是好几排低矮的猪舍。
  我们到的时候,房子的大门敞开着,屋里空无一人,从这门不闭户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民风依然保持着淳朴本色。环顾四周,屋内的装修和摆设与美国的城市人家并无异样,只是东西略显凌乱。
  让我暗暗吃惊的是,屋里的书架占了整整一面墙壁,堆满各类书籍,文件柜和写字台上分别摆放着电脑!
  男主人丹·哥斯特闻讯赶来,他头戴一顶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上身是蓝色T恤,下身是牛仔裤,儒雅中带点粗犷。
  哥斯特是德国后裔,在当地已是第四代农夫,但与先辈不同,他原是学农业经济的,毕业后曾在芝加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工作过几年,做的是股票和欧元期货交易,后“解甲归田”;而女主人则做过护士,当过会计。
  原来这是一家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农民家庭。
  哥斯特说,当初,他抛开跨国大公司里的“金饭碗”,甘愿捧起种田的“泥饭碗”,一来是想学以致用,二来也是因为厌倦了打工的日子,想尝尝当老板的滋味。
  他认为,美国的城里人要想“弃商务农”,靠种田谋生,要有3个先决条件:懂农业,有资本,乐意居住在农村。三者缺一不可。
  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里,写到一位美国老农的感受:“在美国务农就像赌博,也许在赌城赢钱的机会比种田还高。”按这位美国老农的说法,务农与做其他生意的惟一区别是需要更多的投资。因为美国地贵、耕作机械贵,劳动力更贵,绝大多数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此外,天气、病虫害、政府法令、市场需求、劳动力、油价、化肥、农药、种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务农就像拉斯维加斯的大轮盘赌“1赔35“。
  这个美国老农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听哥斯特向我们介绍的情况,发觉在美国务农的确存在风险,竞争也相当激烈。
  在史特灵、方圆8公里内就有45户农民,平均每个农场拥有500英亩农田,而他家现在耕作的1500英亩农田,部分是由祖辈传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租赁别人的,所以土地没有集中在一处。
  哥斯特说,为了增强竞争力,农民实际上都想多租赁些土地,以此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农户的经营规模起码要达到500英亩以上(若租赁别人的耕地则起码要达到100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由此,形成经营规模的日渐增大。
  这一两年来,当地的农场数量就比以前大约减少了8%。而为了增加收入,减少风险,当地有些农户还身兼两职,既干农活,也在市内干事,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经销业务。


互联网非常重要

  哥斯特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养猪为主,作物种的是玉米和大豆,而生猪就养了1万头。除他们夫妇两人外,还有6个帮工,农忙时还请高中生帮忙。哥斯特介绍说,美国有20%的农场主动用了直升机进行田间管理,有的大型地块采用遥控拖拉机自动耕种。
  我们随后参观了哥斯特家的办公室、仓库和养猪场。如今,多数美国农人都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前些日子,哥斯特就耗资三四万美元,兴建了新的办公室,他还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粮食仓库,目前储存着1.01万多吨玉米,其中只有1/4自产,其余则是别人委托代管的。
  在美国两百多万个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哥斯特在运用电脑致力于生产方面,自然得心应手。
  为了进行科学的种植、饲养和管理,他先后购置了4台电脑。这些电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大派用场:进行生猪饲料配方,配方可达15种;控制每一个猪槽的温度、湿度和洒水等操作;控制粮食干湿度、仓库温度;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此外还从电脑上了解每天的天气状况,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
  他说,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雨水较少,有一年就因为干旱而歉收,如今有了电脑,就可以未雨绸缪。
  收获后,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在电脑,可浏览到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据他所知,方圆48公里内有4家国际型粮食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大豆、玉米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面对风险

  在美国经营农业的收益到底如何?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
  哥斯特分析说,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在美国,农业的回报率通常可达20%,好收成的年头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假如城里人在农村购买了一块耕地再转租,大概有5%的利润,算上通货膨胀,就有8%的赚头。对他来说,有了盈余后还要考虑进一步的投资,是多买地以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多养猪以增加收益,也是颇伤脑筋的事情。
  以前,在美国养猪的回报高,盈利可达30%,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如今,猪严重供过于求,每头生猪的价格低至25美元,相当于超市一只火腿的售价,为197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虽然专业人士为农人作预测、指导,他亦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但他认为养猪专业户通常情况下,主要还是凭经验判断去决定产量,因为市场始终是靠人的感觉行事,也得碰运气。
  美国政府并不干涉市场供求。政府对农人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项目上,由于农业保险属高风险险种,这些保险项目就由政府出资30%补贴给保险公司。而农户每1英亩需缴纳保险费30美元,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其土地收成比历史上的平均产量少得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付。
  哥斯特认为,即便在美国,农人有时依然摆脱不了“看天吃饭”的宿命,由于当地雨量变化较大,风险也相应增大。但是否购买保险,则要视该年的风险大小而定。
  通常的做法是,哪个年头赚了钱,来年就更乐意接受风险了。他约略测算了一下,当年估计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与天气好有很大关系。


竞争力取决于素质

  在美国,像哥斯特经营的这种现代化小型农场比比皆是。而一些更有实力的大型农场,其趋向工厂化、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据介绍,这些大型农场在每次耕种之前,都由专人开车到每块土地上取土样。车上配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和笔记本电脑,可显示出每份土样提取时的准确位置。土样被送到一家专业的土壤测验室分析后,数据输入电脑,屏幕上对每块土地一年来土质的肥力、酸碱度、有害残留物等变化及时做出修正。在此基础上,电脑就可以进行多方案计算,以定出本季度哪块地最适宜种哪种作物,需要施何种肥料与土改剂的数量。
  然而,这个最大产出方案并不等于最大收益方案,它还需要做气候与市场两项重要修订,通过电脑与气象信息公司联系,直接接收到由该公司发布的卫星云图、当地短期天气预报与长期农业天气形势分析,据此可以决定是种耐早还是耐涝的作物,并安排播种先后顺序及交叉收割的时间,同时据此选定不同日照、积温和生产期的最佳品种。将这些数据再次输入另一台电脑后,能计算出每块地的种植参数,并标出每块地的收获日期与预计产量。
  决定最终方案,还要取决于市场行情与政府的农业补助政策。
  有些特大型农场更是上了一个高台阶,已形成了“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的模式,即将市场信息、生产参数信息(气候、土壤、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能源等)、资金信息、劳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经优化运算,选定最佳种植方案。在生长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进行自适应喷水、施肥、施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风险最小、利润最高的目的。
  美国农业的竞争力更体现在劳动力的素质。像哥斯特这样高学历的农人在美国并非风毛麟角,估计约有20%的美国农户有大学学历。
  中美农业的差距显然是巨大的。当我们作别哥斯特时,内心深处隐隐多了层忧虑。

(刘俊杰摘自《看世界》2004年第3期

分享到:
把握贫穷(第27页)
财富(第24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