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2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1期

话说天津卫(第12-13页)

发表于 2023-02-16 • 字数统计 1929 • 被 195 人看爆

话说天津卫

蒋子龙


  千百年来,天津以北京的门户自居。门户者,看门守户,即现在的传达室。守传达室,自然就要忠于职守,安贫乐道。身为传达室,也自然就不像门里边那么神秘,那么高贵。马路比北京的窄,楼房比北京的矮,工资比北京的低,连物价都不如北京涨得高、涨得快!北京人曾不无自得地传说,他们结婚喜欢顺着高速公路跑到天津来举行婚宴,连吃带喝再加上来回的路费,还比在北京结婚便宜。这不知是恭维天津,还是挖苦天津?更闹不清占便宜的是北京,还是天津?所以可用四个字概括天津性格:平实,自谦。
  一个很大的城市怎么会成了另一个很大的城市的“门户”呢?这就需要说说历史了。天津建城在明代,称“卫”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封他的儿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京,屯兵于海河两岸。朱棣要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向四周开辟村庄,从江南和中原迁来了大批移民。于是,大运河、大清河和子牙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开始繁华起来,船舶集结,漕运发达,客商会聚,店铺林立,而最热闹的地方叫“三汊(chà)口”和“小直沽”。当时三河下梢及海河两岸的沽很多,曾有72沽之称,按明朝弘治时期的户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的解释:沽者,即小水入海之地。1399年,燕王起兵和建文帝争天下,认为小直沽并不小,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能大有可为,应取个好名字。有位大臣拍朱棣的马屁,说燕王奉天子旨意平定北方,应将“小直沽”改为“天平”。一老臣反对,建议叫“天津”。他自然也有说辞:燕王千岁承圣上之命,吊民伐罪,顺乎天意,所以叫“天”;车驾又是在这里渡过河津,所以“天”字后面再加一个“津”。古时洛阳曾有过“天津桥”,天河之中有“天津九星,横河中”。“天津”二字很有气派,也很典雅,燕王当即应允,并传谕地方,将三汉口、小直沽合并成为“天津”。
  朱棣称帝后,于永乐二年设“天津卫”,修筑城墙,驻兵屯守。”卫“即明朝驻地方的军事编制单位,如同今日的警备区、军、师、团一样。到1725年,即清雍正三年,撤消“卫”,改为“直州"。由此可见,天津设“卫”不过321年,却让关津莫名其妙地骄傲或者说困惑了近600年。“卫”的意识,就是“门卫”意识。以把门的自居,缺小进取意识和大城市意识,当然就更缺少跟北京的平等意识了。大城市意识,不是狂傲、霸道,而是与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的自尊、自信。《圣经》上说,神创造自然,人创造了城市。城市最集中地代表了人的欲望,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品质:激烈的竞争,疯狂的追逐,冒险的机会和偷懒的机会一样多,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可能性一样大。于是,人们又隐隐地感觉到,城市对人的限制和挤压越来越严重,空间在压缩,建筑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处蔓延,交通阻塞,热岛效应,能源紧张,城市变得大同小异,个性消失··· ···就在人们认识了城市建设的弊端之后,开始反省自己的城市。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个性,她应该体现本地人的意识和性格,天津的个性正是天津人的写照。你老说自己是门卫,别人也就真的把你当成传达室。像北京来了外国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以及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甚至包括世界级的政客,如尼克松、布什、卡特、撒切尔夫人、克林顿等等,路过天津就像经过北京的传达室一样,决不停留地昂首而过,直抵上海或广东、桂林等地。在天津人的记忆里,似乎只有可亲可爱的金日成、西哈努克,曾让天津认认真真地戒过严,好客的天津人推着自行车在大街上满头雾水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不管怎么折腾,天津这个重要的水旱码头还是渐渐地成了北方第一大商埠,到日本侵华之前,天津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有些经济指标还超过了上海。只因离皇城太近,老在天子脚下憋屈着,对天津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天津出演员,却只有离开天津才能大红大紫。中国京剧界泰斗式的大腕余三胜(余叔岩的祖父)、杨小楼、程长庚等都是学戏在天津,却红在北京。今天活跃在北京的如赵忠祥、冯巩、陈道明等数十位大腕也都是天津人。甚至连给自己的产品起名字都尽量往小里叫,往下层靠,带有强烈的平民色彩,甚或跟动物打成一片,如:狗不理包子、猫不闻饺子、猴不吃麻花、耳朵眼炸糕、飞鸽自行车··· ···决不敢称王称霸。诸如“彩霸”、“鞋王”等称号,天津人是不敢叫的。这也就成全了天津人的质朴,重实际不重外表,重肚子不重衣着。“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即把家里仅有的一件可以换钱的东西送到当铺里去,就为了混一肚子好杂碎。“门卫”嘛,累不累的挺熬时候,不能不先顾肚子。其实,世界走到今天,任何门户的意义都是非常有限的。美、英轰炸伊拉克是从哪个门进去的?整个天空都是门。今日的天津也不再张口闭口地把“门户”挂在嘴边了,如今时兴下岗,天津这个“大门卫”也未必就是铁饭碗,或许是该考虑弄个第二职业的时候了?

(乔 迁摘自《深圳晚报》2003年11月9日)

分享到:
中国古代的颂廉联(第13页)
乡间的浪漫(第11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