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个年届花甲的老农民,文化也不高,闲时却喜欢看些报纸杂志,但都没有订阅,都是在报刊亭买的,喜欢看哪种买哪种,喜欢看哪期买哪期,只有《读者》(乡村版)例外,每期都要买。有时贵刊迟到三五天,就有点心神不安,甚至茶饭不思,三番五次跑到报刊亭询问,问清了情况,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留下一本,回来才睡得踏实。因为我太喜爱这本杂志了。
喜欢贵刊,因为它很“土”,就像刚从泥地中掘出来的脆嫩多汁的红薯,适合自己,是农村人的口味。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读着亲切、醇香,回味无穷,三读五读都不厌。每读一次,回味一次,都能品出更深沉的韵味,勾起童稚时代和青年时代许多逝去的情怀,心里甜蜜蜜的。觉得这辈子虽然一生坎坷,有着不少的遗憾,而其实生活已经给了自己很多,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了。眼前的生活虽然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因为有了心底的充实和快乐,一切又都变得美好多了。有《读者》(乡村版)相伴,平淡的生活也会放出光彩,孤寂的心田也会得到滋润,因为这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吃了身心都异常舒泰。
就像小时候烤红薯一样,烤出酥软喷香的红薯,除了和小伙伴们共享外,总要给家人留下几个,让大家品尝那一份乡野的美味。在与乡亲们相聚闲聊时,就穿插地讲些《读者》(乡村版)上的故事和趣事,不想他们听得很有兴趣,比听“讲古”还聚精会神。有几位颇有文化的,自然就把《读者》(乡村版)借去看了,谁知一看就不能停手,非要从头看到尾不可。就这样,当初那几本《读者》(乡村版)就被翻得卷了页,我却一点也不心痛,有破损的地方就及时修补好。不久,有几位乡亲自己也到报刊亭去买了,说不单自己看,家里人看,还想留存下来,给孙子辈们也看,当做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有位老兄说,我家也有书了,也是书香门第了。最使我感到欣慰的,老伴也喜欢上了看书。在和老伴闲聊时,就总说到杂志上的事,话题也多了。有些还活学活用,用来教子教孙。我也发现,这些乡亲们读了《读者》(乡村版)后,人也变得慈祥宽容多了,我相信这是贵刊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思想境界高了。
许多读者对《读者》(乡村版)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这表明大多数读者都很关心这份杂志。在此,我也有一个小建议,就是想将贵刊的刊名改为《乡村读者》,觉得这样显得更醒目,朗朗上口。不知编辑部以为怎样?
愿《读者》(乡村版)办得一年比一年好,读者一年比一年多,直到乡村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贵刊的身影。
(许明伟/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