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一直认为,近几年来每年必订的杂志《读者》(乡村版)在我生命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在她身上凝聚着我无法诠释、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和乡土情结。或许你无法想像,在初冬季节寒冷的北方,我会用刚刚从收发室取来的《读者》(乡村版)置于胸前,让她暖遍我心灵的每一处。从她的封面到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把我带入一种似乎久远而又近在咫尺的思索之中。我想,这就是她的魅力。
我是一位从南方入伍来到北方、从军八年的普通战士。对绿色军营的热爱,对充满着泥土味的故乡的思念,两种爱交织着,以至于让我对乡村的一切变得出奇的热爱。《读者》 (乡村版)正是在我无穷无尽的渴望之时,步入了我的生活。她虽然不能把我完全带入远方的故乡,却能抚平我那心潮澎湃的心灵。首先从她的装帧设计看,颜色是那么的协调,简直就是乡村泥土上掉下来的一块渣,充满着风土人情味,浓浓的乡情也跃然于纸上。其次,她的内容编选合理得当,文章都有很强的可读性,自然朴实,很容易把人从灯红酒绿的都市带入到朴实无华的乡村之中。其实,不管你是出生于南方还是北方,她的每一篇反映乡村的文章,都会把读者与乡村之间的距离拉近。我认为,对乡村和故乡的眷恋是人生永恒不变的主题,正是这个相同的情结,让热爱乡村的读者都紧紧地围绕在她的周围。
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并未因为拥有霓虹灯而自豪,相反,却为拥有《读者》 (乡村版)这位知心朋友而自豪高兴。我总是入迷地听她诉说乡村中过去的、现在的一些人或事。与其说这是《读者》 (乡村版)的魅力,倒不如说这是《读者》 (乡村版)所有编辑们的良苦用心。
我衷心地希望,《读者》(乡村版)能够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地走好每一步。
(北京/纪红建)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爱人对《读者》的钟爱我是多年前就知道的,它是读者推荐给读者的精品,它的许多富有哲理的文章读后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曾几何时,从我家的书桌上偶尔看到爱人从书摊上买回的《读者》(乡村版),我还窃笑真是老“土”,离开农村都二十多年了,还忘不了乡村。可爱人挺认真地对我说:“《读者》(乡村版)中的文章写得不错,许多生活中的哲理从老百姓朴实的言语中展现出来,给人以亲切感。”此后他每次到书摊上买《读者》时,都不忘捎上一本《读者》 (乡村版),可我对它还是不屑一顾。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随手拿来一本《读者》(乡村版)翻看,立即被其浓浓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虽然我没有生长在农村,可是阅读了《读者》(乡村版)中的文章后,仿佛把我带到了优美的田园,让我有一种到乡村生活的冲动。这时我才醒悟,为什么爱人对《读者》(乡村版)如此爱不释手,他是让自己思乡的情愁在文中得到慰藉和满足;我也才明白,七十多岁的老婆婆为什么宁愿一人留在家乡独过,也不愿来大都市和我们一起生活。如今《读者》(乡村版)也成了我每期必读的杂志,它真是我们全家的良师益友。
(河北/张志红)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记得几年前,几位文友上下奔波,准备创办一份刊物,名字都起好了叫“乡土”。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刊物?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空前高涨,各种名目繁多的刊物纷纷出现,如同雨后春笋,可是面向人口地域都占统治地位的农村的刊物却不多,仅有的几份也是实用技术之类的。中国的农村需要一份反映百姓生活、传达农民心声、展示乡风民俗、提炼乡土文化的自己的刊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办刊物的计划最终还是泡汤了。
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份理想中的杂志。第一眼看到《读者》(乡村版),简直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从眼底到心底都亮了一下。装帧的精美,栏目的大气,内容的丰富,令人耳目一新。“读者人”开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成就了期刊林中的又一精品。
我希望《读者》(乡村版)一如既往,坚持精品意识,从俗而不媚俗,土气更要大气,设计更新颖,栏目更丰富,选文更精粹,多说说农民的心里话,多反映农村的热点问题,让城里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让农村人热爱乡村、建好乡村。
平常的日子里,每到月初,到邮局买一本《读者》(乡村版)回家,已成为一种习惯。独坐小屋,于车喧人嚷之中,读几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也算一种嗜好吧!读一次 《读者》(乡村版),就像回一趟阔别很久的老家,感觉真的很好!
(河南/薛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