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盘点2003年,工作之余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近50篇,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大小奖获了13次,然而最欣慰的是,我结识了《读者》(乡村版),她的淳朴自然深深感动着我,那乡人乡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令我陶醉,令我心醉。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远离家乡,不远数干里,来到祖国的北疆边城满洲里卫国戍边,转眼13年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乡愁却随着时间的发酵越酿越浓烈。童年的往事,小河里的嬉闹,麦地里拔草,玉米地里施肥··· ···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梦里一次次回故乡。《读者》(乡村版)的一个个故事令人着迷,像回到了故乡,田野上的风吹得我神清气爽,我爱家乡,我爱田野,我爱《读者》(乡村版)!
不光我最爱看《读者》(乡村版),我的岳父母也喜欢,他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山东老家迁移过来支援边疆建设,离家三四十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常给我和妻子讲乡村的故事。自从订了《读者》(乡村版)后,退休在家的老人喜欢得不得了,两人争着抢着看,还经常讨论一些问题。妻子从小在城市长大,不熟悉乡村生活,只回过一次农村老家,在我们的带动下,她也每期必看,乡村淳朴的情感深深影响着她,时不时被文章感动得流泪,从而对我老家的父母有了深刻的理解。订2004年的报刊时,岳父母再三告诉我,一定要把《读者》(乡村版)订上,其实这早在我和妻子的计划之中。
一次下部队蹲点,顺手把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的《读者》(乡村版)装在包里,到连队后,被战士们发现,先后十多个战士借阅。战士们远离家乡,大部分是从农村出来的,与我有共同的情愫,人人都说这是一本好杂志。
我准备把2003年全年的《读者》(乡村版)装订成册,永久保存,时时拿出翻阅。因为我骨子里永远是农民,田园是我永远的牵挂。《读者》(乡村版),我的挚爱,生命不息,读你不止!
(内蒙古/陈树辉)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个湘南红土地上的农家娃,当年高考落榜回乡后,便随打工大军漂泊到了广东。在打工的岁月里,我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到了世间的各种滋味。白天,枯燥乏味的工作压得人喘不过气;晚上,乡愁又像虫子一样叮咬着我那颗流浪而疲惫的心。每当此时,我就好想找个地方释放一下自己的情感,或与人倾诉一番心中的苦闷。
第一次看到《读者》(乡村版)是2001年5月。当时生活中布满了乌云,人活得压抑而郁闷。恰在这时,《读者》(乡村版)走入了我的视野,走进了我的生活。清丽脱俗的她像故乡山涧里流下的那股清冽的泉水,滋润、抚摸着我因寂寞、思乡而躁动的心。《田园情怀》把我带回了久违的故土,这儿,我仿佛见到了儿时熟悉的一切:披蓑戴笠的老父,躬耕前行的黄牛,跳跃觅食的八哥··· ···《乡村人家》里,故乡的三伯娘、四喜叔、伍员弟又一个接一个地与我交流谈心··· ···读着那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我的心像沐浴着春风,耳畔仿佛听到父母亲切的呼唤和姐姐深情的叮咛。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令我自省,催我奋进!
如今,在南方如林的报刊中,很难觅到一份自己喜爱的刊物。原因是大多数杂志都有哗众取宠的味道,且商业气味很浓,售价也难以令普通读者所接受。而《读者》(乡村版)正是以其价低、文美和朴素的形象赢得了我的心。读她,亲切而温暖!
在新的一年中,我对贵刊有一些建议:
1.疏通发行渠道,加强发行力度、努力宣传自我,使其能根植乡土,走进更多的读者心中
2.扩刊改版,争取出半月刊。当然前提是要加大报刊搜索,争取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文章介绍给广大读者。
3.除了继续办好《摄影欣赏》、《艺术欣赏》栏目外,还可将这两个栏目的内涵扩大一些,即:增加一些民间对联和书法作品精选。除刊登一些具有浓郁风情的摄影照片外,也可刊登一些纯粹的风光照。美文美景相辉映,更能增加刊物的品位!
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愿我们娘家的《读者》(乡村版),更加兴旺发达!
(广东/苏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