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才
在城里人的眼里,乡下人土气、傻气,透着穷气。“乡巴佬儿”、“土老帽儿”便是乡下人的代名词。
在乡下人的眼里,城里人洋气、神气,透着阔气。“京油子”!“世面人儿”成了城里人的代名词。
乡下人土吗?土,土得掉渣,他们曾经住土房,睡土炕,穿土衣,走土路,成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土里刨食,能不土吗?要不怎么在乡下人的许多方面都要以一个“土”字冠头呢?
乡下人的发明叫“土发明”,乡下人自己的专家叫“土专家”,乡下人的爬格子族叫“土作家”,称一个地道的乡下人叫“土生土长”,称乡下人的见识少叫“土老帽儿”··· ···
一个“土”字融进了乡下人的血液,透入到乡下人的骨子里。因为许多乡下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生他养他的那个小圈圈儿,更没有进过城,有时到镇子上赶趟集就算是见世面了。也难怪城里人说乡下人进城分不清东南西北,更不知道坐哪路车到什么地方去。个别城里人在接受乡下人的问路时,还要不屑一顾地甩出一句“土老帽儿”。少数文学、文艺作品也把乡下人写得演得没法再土,土得冒傻气。冷不丁出个歌星什么的,节目主持人在介绍简历时还要加上一段与土有关的序曲:“朋友们,xx小姐的歌声是多么的甜美,但是她却来自xx地区的xx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真弄不清是在羡慕乡下人,还是在挖苦乡下人。
城里人洋吗?洋,洋得够味。住洋楼,坐洋(进口)车,抽洋烟,吃洋饭,给洋人打工挣洋钱。城里的姑娘三九天愣要穿一条超短裙,真是洋得美丽动(冻)人。
其实,这洋味儿也不一定多好,现在,城里人不正在时兴回归大自然吗?托朋友在乡下买一处住房,旅行社还推出京郊几日游什么的,不都是为了到乡下闻一闻土的气息,享受一下摘下就吃的水果的鲜甜,饱餐一顿茉莉芽、苦妈菜、串梨儿等土生土长、土味儿十足的野菜吗?
乡下人土,有他土的道理:西服革履地去插秧、去上树、去拔草,显然是供桌上拉屎——糟蹋佛爷。
城里人洋,有他洋的道理:光腿赤臂两脚泥去上班、去逛街、去和洋人谈生意,那才叫丢中国人的脸呢!
乡下人土,有他土的自豪:自产的农产品他总是尝鲜儿,独门独院宽敞的居住条件,是城里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城里人洋,有他洋的美妙:商场商厦比比皆是,公交的士川流不息,就连得个大病小灾的去医院都比乡下人方便。
乡下人土,有他土的知识: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割;桃树怎么剪枝,梨树怎么喷药;猪吃啥料爱长肉,鸡吃啥料多下蛋··· ···
城里人洋,有他洋的文化:洋车(自行车)、洋戏匣子、洋火儿(火柴)这些洋玩艺儿,要比乡下人认识接触得早。城里人的电脑已经淘汰了几代,乡下人的孩子还在为有一台电脑而梦寐以求。
乡下人土,有他土的实在实在的程度让人不敢相信:如果他请你吃饭,你不赴约,他能恨死你,因为你抹了他的面子;你如期赴约酒足饭饱以后,不用说谢,这显得和他一样实在。
城里人洋,有他洋的文明:老张见到老李热情地招呼:“吃饭了吗?”老李答:“吃过了。”“跟我再吃点儿去。”瞧,老张多热情。
城里人,乡下人;乡下人,城里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把这两个环境变得逐渐相似,城市庄园化,乡村城镇化。城里人,乡下人,也就越来越难以从表面上辨认了。
(吴晓同摘自《是与非》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