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平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龟的崇拜是至尊至深至全的。中华古文明的步伐总是和龟的功德紧密相连。如:帮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助尧主德治国,帮禹治水,帮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等。因为龟是神奇之物,它“背阴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左睛象日,右睛象月”、“前爪五指阳也,后爪四指阴也,故为阴阳之大用。”或曰“前五后四,五湖四海也”、“龟千岁能与人言”。
“千年的老鳖万年的龟”,龟是长寿之星。为追求长寿,古老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共同心理:效龟之行,借龟之名,托龟之庇,同龟齐年,以龟颂人。60岁——花甲,视为长寿,而百岁以上统称为“龟龄”,以龟龄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现在的闽南等地的人过60岁生日简称“作龟”;家喻户晓的椰岛鹿龟酒广告就以象征长寿的龟为其“形象代表”。
中国号称“美食王国”、“烹调王国”,饮食文化是很发达的。在传统的八大菜系中,均有以动物为主、辅以佐料的菜肴,如:猴头、熊掌、蛇、鼠、鸟、鳖等。龟作为两栖行动迟缓的爬行动物,捕捉不难,肉亦肥美,但从未见有正史、野史记载有人吃龟之事,传统菜肴中,更无龟席入典。古今书上记载的、民间传说的,尽是见龟不捉、捉龟不杀、买龟放生之事。可见龟在中华民族祖先们的心目中的地位。
周朝在朝廷中设立龟官,称“龟人”,负责占卜等事,随时参与帝王决策;汉代把龟与皇族的祖宗供奉在一起,视龟如祖宗的神灵,保汉室江山千秋万代,唐代把龟崇拜推到高峰,把龟的灵威用于皇权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调兵遣将的虎符改为龟符,北方边陲的都护府改名为龟林府。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生前能享受佩龟的荣耀,死后可赐以龟驮碑而流芳。
龟形象的败坏、龟文化的变异始于元代,到明代逐步形成了社会性的败龟之风,一直沿袭至今,凡是坏事都用龟来做比喻。天旱地裂叫“龟裂”、鸡胸病叫“龟胸”、驼背叫“龟腰子”、妓院老鸨叫“龟头”··· ···甚至《史记》上记载的八种名龟“王龟”,当年是被人们作为求之不得的“官星”、“财神”,此时亦被颠倒为“王八龟”,进而出现“王八蛋”、“王八羔”等骂人的脏话。
总之,龟文化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远古时期,龟文化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甚至影响到历史的发展!现在的龟文化仅与民俗文化有关,这恐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吧。
(金卫东摘自《教师博览》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