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3月
0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2 第48页)

发表于 2021-03-06 • 字数统计 1856 • 被 559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自从2000年元月在商场报刊角买上《读者》(乡村版)创刊号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去购买时,竟有几次空手而归——不是杂志没到,就是卖完了。看来,城市商场的报刊角似乎不敢多进《读者》(乡村版)。后来,我索性自费订阅了起来。于是,过去多年养成的读《读者》的习惯,便更多地“移情别恋”到了《读者》(乡村版)。当然,《读者》仍然是我钟爱的一种读物。
        我之所以喜爱《读者》(乡村版),一是她“乡味浓”。翻开《读者》(乡村版),一股股乡野的气息扑鼻而来,一缕缕村庄的炊烟久久不散,一桩桩农家的往事浮现眼前。《故乡的黄昏》、《乡村的草垛》、《走散的炊烟》、《一生从一件事开始》等佳作,为读者描绘了那般美妙而又感人的场景。面对如此的乡情、亲情,我想,换上谁都可以忘记劳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恼。
        二是她“粮味浓”。我下过乡,20年来干的又是粮食工作,因而她还与我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每每读到《看麦熟》、《晒谷》之类的文章,我就仿佛看到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每读到《气象卫星如何预测农作物产量》、《国外的农民怎么纳税》之类的文章,我就在八小时之外掌握了八小时之内应该具备的知识,每每读到《中国粮食安全:一个天大的话题》、《邓子恢心系“包产到户”》之类的文章,我就好似找到了共鸣与知音;《改变知青命运的一封信》,还让我知道了自己几年的下
乡史变成工龄的来历;一位老知青饱含深情写下的《回乡》,则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昔日的“广阔天地”。
        三是她“文味浓”。“田园情怀”、“田野采风”、“城市万象”等栏目编发的文稿,既有乡情,更富文采。不少精选的文章,堪称美文佳作。她还有不少文章,或催人泪下,或感人肺朦。如《我永远说农民想说的话》、《拖儿带女挑战马拉松》、《母亲珍藏一生的秘密》等等。我还把一些优美的散文推荐给念中学的儿子,他也不厌其烦地一一阅读;看得出来,在城里长大的儿子,也对她爱不释手。
我已订阅了2003年的《读者》(乡村版)。祝愿新一年的《读者》(乡村版)荟萃更多的农民爱看的文章,采撷更多的关心“三农”问题的人们爱读的文章。祝愿《读者》(乡村版)越办越好!

(湖南/少 龙)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川北剑门山区的一位青年农民,是《读者》杂志的一名年轻老读者,也是《读者》(乡村版)的老读者了(从《读者》(乡村版)诞生起一直订刊和阅读)。以前我一直认为,如今的乡村是没有多少文化而言的,有的也大都是些粗糙、俗气的东西,登不得大雅之堂,直到读了两年多的《读者》(乡村版),才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念。乡村不但有文化,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朴素。
        当今期刊林立的杂志中,能引起城乡人共鸣的杂志确属凤毛麟角。俗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读者》(乡村版)的众多读者,每人都有一个爱她的理由:或故园难忘,或田园有感,或乡村有情,或城乡有悟··· ···这些乡土里生长出的美好情结,魂牵着许多人的梦。
        如今,我有一个很惊奇的发现:以前的赌哥牌弟们的眼睛,已悄然地从牌场移到了《读者》(乡村版)上,山旮旯里的人,也开始放眼天下,关注自我了。
        名刊需要名专栏,“乡村话题”、“田园情怀”当属《读者》(乡村版)的名牌。扛着乡村文化的大旗,关注乡村,情寄田园,塑造人、鼓舞人,这是《读者》(乡村版)的使命与光荣。
        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愿《读者》(乡村版)走自己的路,走出一片新天地。

(四川/刘 雄)

分享到:
美丽的“中国结”(第16-17页)
中国古代龟文化趣谈(第47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