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宏
九月,常叫人生出些悲秋的念头来,这并非附庸风雅,大概“天地人一气同春”的缘故,乃自然属性。愁绪牵着乡情展开“下里巴人”的回味。于是,九月的民俗民谚也紧缠着笔端倾泻下来。
九月农谚大都与重阳节有关。
“九月重阳,移火进房”。这一天,人们开始将炉灶搬进屋里生火做饭,能起到取暖的作用。古时候人烟稀少,荒野山下三两户人家,或篱笆打墙或土坯砌房,经不住深秋的凉风,他们也不管烟熏火燎、面目全非,在屋里围着暖烘烘的锅墙开始蹲闲。九九艳阳天时,出门拾柴捞火是常事,带上绳子、柴刀到野外或山中打柴,以备挨过严冬。软柴火生火盆,硬木柴堆起来烤火。如果冬天谁家没柴烤火,乡亲们便会说些闲话:“冻的闲人,饿的懒人。”为了给下一代挣个好名声,一到九月初九以后,趁着草木初枯,劳力们就会背过来一垛劈柴以示炫耀。好名声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人们图的是下一代“媳妇好说,闺女好嫁”。
在九月九日,一些地方都要在家里存起柴火垛,因为“九”是长久的意思,柴是“财”的意思,人们争先恐后“拾柴捞火”,求得“长久发财”。
有心的男人在打柴时,还不忘妻子的美意,捎来一些“益母草”,让妻子坐月子的时候服用,以葆永远年轻、身康体健。民谚说:“要想妇人好,勿忘重阳草。”这重阳草就是“益母草”,有通络活血化淤养颜之功效。特别是“九月九”的益母草,作用于女人身上更有奇效。因为“九月九”阳气特盛,生孩子的妇人饮下用红糖煮熬过的“益母草茶”,不会得“月子里病”。于是就有男人趁九月九天不亮割回一捆来为妻子备着,他便会被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夸赞“会疼媳妇”、“会侍候月子”。尽管这话里有“羞”这男人之意,可毕竟疼媳妇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顶多落个“怕婆子,娘们儿气”,两口子的心却因此更加心照不宣地贴近了。
“到了九月九,蛇蚤蚊子封上口。”传说,远古时期这些害虫到天上请求一年四季有吃有喝,可太上老君不同意:“那样,劳累了一年的人们还不被你等小东西烦死?趁人该歇息了,你们的嘴巴也闭了吧!”这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九。没了这恼人的害虫,到了晚上心里想着“益母草”好处的妻子开始铺床叠被,让男人好好歇息。乡村的女人们是下一点儿露水就肯滋润的那种,很容易满足。她们的一生虽谈不上有多少物质的丰厚,可在夫妻一颦一笑的默契里,精神世界得到了无比的充实。
害虫被封口,四处躲藏,衣被里钻鞋帽里避,所以要“九月九,拿衣出来抖”。一来甩掉这些被封了口的害虫,二来也好让衣裳透透阳气,见见今年“最后的阳光”,因为九月初九以后,太阳照射的程度一天比一天减弱。衣服里夹进阳光也好越冬储藏,再不生虫。有百姓说,这一天晒过的衣裳充满“阳气”,翌年穿在身上人不生病。
但是,光有阳光还不行。农谚说:“九月九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要是一冬干,那在冬野里孕育生命的小麦可怎么办?我们企盼着两全其美的好事出现,让天公九月初九晴,九月十三下雨。因为农谚又说:“九月十三晴,钉鞋断绳。”(钉鞋——过去下雨时穿的木履)可见九月十三也是个下雨的日子,哪怕象征性地下一点也好,只要下就有盼头。但是,下雨不下雨也不是几句农谚能够做了主的。这充满善意的农谚只不过是朴实的农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罢了。我们企盼着过冬的小麦们能够有水喝(下雨)有被盖(下雪),来年有个好收成。
(董道广摘自《济宁日报》200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