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1月
2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乡关(第46-47页)

发表于 2021-11-22 • 字数统计 2431 • 被 452 人看爆

乡关

阿 成


村居

  陇中的农家,修筑院落多是要四面围墙的,然后留有门。围墙主要是防盗、防兽和挡风。近些年,黄土塬上的树林少了、远了,狼几无踪影,只有鬼精的狐狸不时在夜半把谁家的鸡、兔偷偷叼走。由于人家越居越多,越居越稠,这种故事轻易不会发生。因此,院墙的功用渐渐变弱。但大多数人家还是喜欢围墙,爱封闭起来,自然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庄户人就喜欢这样住着。
  黄土高原,最多的便是山。山里人种着山,吃着山,走着山,就连居家也靠山望山。大多数村居坐落在山的南坡,避风又可多晒些太阳。他们先是在山坡选好位置,直挖下去,再把土往前顺推,便有了一块平地。夯实之后,砌墙建房,构筑庭院。
  靠山的崖面上,必然会挖出几眼窑来,要多深有多深,用土坯砌了敞着的窑口,留一门一窗一个气眼。既可堆粮放米,安置零七碎八的物什,也可住人。窑洞里冬暖夏凉,真是山里人歇息的好去处。窑门边总会挂着几串红辣椒或几棒留种的玉米,任季节的风吹着,渐渐干去。
  这里农家的房子几乎全是常说的“半边盖”,当地人称“一坡水”,屋檐都向院中央低倾,檐与檐并首,像凝聚着一种力量。但客房总要比其他屋子高出些许,有显尊之意。那古朴、淡雅的青砖黛瓦,把这些土木结构的建筑精心装扮一番后,顿使山地平添景致。
  无论是窑洞还是房子,窗户都做成木格式样,家家相似,家家又有不同。窄窄的小木条,横折竖斜,编排成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在里侧糊上白纸,贴几样剪花,拙中有巧,巧里带拙,活脱脱的生存情趣。窗户自然不能糊死,需给屋里屋外通亮,便用剪刀或燃着的香头在适当的地方捅出梅花形的圆孔、方孔。有心细人,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小块玻璃,镶在下边缘处。不出门甚至不下炕,便可看到屋子外面的物事。
  庄院的周围,总要有一些小小的园子或一溜烟树,也少不了家禽家畜的居处:猪圈、羊圈、牛马圈、狗窝、鸡棚··· ···这些动物,就生生死死地厮守、伴随着农家的一个个日子。有乡俚说、农村人有三样宝:鸡叫狗咬娃娃吵。看来,这打鸣和生蛋的鸡,这守门的狗,以及哭喊嬉笑声中渐渐长大的孩子,多年来便是陇中村居的基调。
  拣个黄昏时分,站在山峁上远远看去,那些高高低低的院落像盘面上的棋子,各有各的位置。缕缕淡蓝色的炊烟,从不同的烟囱里悠悠地升起,沿沟沟洼洼山山梁梁漫散开来,又徐徐融为一体,在生长庄稼的土地上飘绕着,依恋着。偶尔有几声鸡鸣或犬吠,时断时续透过烟幔传来,这山塬就不会太寂寞。


陇中的秦腔

  说来也逗,陇上人家,偏听不惯陇剧,也不爱搭理京戏,却死喜欢秦腔。无论大人娃娃,都能差词跑调哼上几句。有的扛着锄头从田里往家走时唱,有的赶着羊群和太阳一起爬着山梁梁唱,有的一边给牲灵添倒着草料一边唱,有的一手扶着木犁一手扬着鞭子吆喝一声耕牛拉几句唱词··· ···屋里,院里,沟里,洼里,房上,树上,墙上,草垛上,河畔畔上,山嘴嘴上,哪里有人,哪里就有秦腔。
  一种唱腔跟了地方,还挺有道理,这西北的山形地貌就像洋芋疙瘩,凸凹不平,站在高处看了,远阔粗犷,博大深沉,苍茫无际。有人便说,一嗓子秦腔吼出来,活活是水沟里滚碌碡(音:zhóu),有看有响,偏唱词随意短短长长,就仿佛粗枝大叶由着性子生长的山树,你又不得不服气,犁陇里的庄稼一样狂张的秦腔,精工做了,便是能端上桌面的好吃喝。
  乡里人唱戏随便,看戏也随便,自家人演,自家人看,自然不用卖票买票,戏台子多是临时拼凑,找一个地势稍高的平台,栽桩搭架,捂上大篷布,吊几盏马灯、清油碗灯就行。哪地有戏,不用通知,消息像自己长着飞毛腿,比广播电台的新闻传得还要快,四村八邻的都知道。你看那拎小板凳的、骑着自行车的、抱娃娃的、扶老太太的,三个一族,五个一堆,有说有笑像赶集一样朝戏台子拢去。戏不开演,台下便嘈嘈杂杂乱成一锅粥。攀亲的、访朋的、问友的、嗑瓜子的、嚼糖果的··· ···一张嘴也不闲着。
  冷不丁一声家什响了,大幕拉开,台下便自觉地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直撇撇盯着台上,看鼓点催出个什么人物。乡里戏班子的陈设简简单单,但二胡、板胡断不能少,少了就真没戏唱。不一会儿,文官武将依序亮相。踩靴,握翎,抖袍,甩袖,整带,捉襟,亮掌,正帽,理须,幕后一调板,便“啊啊嗬嗬,咿咿呀呀”地唱将起来。
  乡里人大都爱看熟戏,说熟戏有看头,唱词唱腔听上十遍八遍,像碾场一样才过瘾。戏迷们一听那调子喉咙就痒痒,又不敢出声,急得一面在鼻子里哼哼,一面随台上的节拍敲打着屁股下面的板凳腿。《铡美案》不知道看过多少遍,还是要撵去看。看一遍,骂一通陈世美。陈世美要是纸糊的,早骂出窟窿来了。骂着骂着,必然要扯上村里负了心的某某男人。
  热肠、厚道、富于怜悯和同情心的乡里人,兴许是过惯了艰涩日子,生爱看《卷席筒》、《窦娥冤》这些苦戏。戏唱到苦处,便会引出各人的心事。往往是台上哭,台下也有人哭,好像台上台下是同一出戏。
  这戏也能唱出笑话来:那“头戴黑来身穿黑,浑身上下一锭墨”的包青天从幕后走出,去陈州放粮路上忘了带胡子,台下人笑,他意识到了,但不笑,一本正经地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去寻找。”随后的两位倒也机灵,打一个诺儿,转身去了幕后,拿出胡子来,有板有眼地说:“禀相爷,胡子找到。”谁知这位包拯随口而语:“戴球子上。”台下哄然大笑,戏却唱了下去。
  看秦腔,多半是听秦腔。看时,看姿势、看动作、看脸谱、看戏衣、看情节;听时,听腔、听调、听词、听锣鼓一应家什、听韵味。又看又听,方能感受其滋润处。外地人便打诨:北京人是抡圆了侃,西北人是扯开了唱。据说有个京城来的大官,被邀为嘉宾看一秦剧团演出,看到半道,不停地拿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陪同的地方要员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说:“不是,是戏看得吃力。”幸亏看的是大剧团的演出,倘若是乡里的戏,非开救护车来不可。
  你说这剧种不好吧,偏就有不少人爱看爱听也爱唱。这几年,港台的流行歌曲无孔不入,弥漫国土,可硬是冲不垮黄土高原上这股传统神韵。

(石 峰摘自《中国作家》)

分享到:
读者·作者·编者(2003.07 第48页)
东北大酱(第4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