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7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0期

乡村故事(第46页)

发表于 2022-07-02 • 字数统计 1331 • 被 311 人看爆

乡村故事

王跃文


  我长在南方乡下,耳闻目睹很多好玩的故事,颇有南方特色。稍加梳理,忍俊不禁,静而思之,大义存焉。
  土改时,驻村工作队多是北方人,讲的北方话南方人听不明白,故而误会多多。故乡称北方干部讲的话为“解放话”。
  有回开会,工作队长操着北方话,字正腔圆地说:“大家回去都要找差距,明天准备发言。”
  “差距”和“发言”,本地老百姓闻所未闻。他们只知纺车上纺锤中间那根生铁做的轴叫车轴,南方话说是“差距”。他们不明白,明天开会要带车轴干什么?“发言”,大家都听成“发盐”,那会儿盐正紧缺。共产党说是来帮穷人闹翻身的,一点儿不假,开会还要发盐。
  次日,前去开会的农民拿着两样东西:一根车轴,一个钵子。
  抗美援朝时,干部做动员,大讲美国总统杜鲁门之坏。有回会上提问:“谁知道杜鲁门是什么东西?”贫下中农大眼瞪小眼,半天没人接腔。有人终于壮着胆子答道:“我知道,杜鲁门是个乌脑壳鸭公。”
  干部哭笑不得:“怎么说呢?”这人说:“我儿子是初中生,他知道的东西多。我家养了十几只鸭,只有那只乌脑壳鸭公讨厌些,喜欢乱跑。我儿子老是拿土坨打它,边打边骂,你这个杜鲁门!你这个杜鲁门!”
  批林批孔期间,有个经典段子,家喻户晓:林彪披着马克思的大衣,带着一群臭老婆,偷了毛主席的三只鸡,跑到蒙古吃早饭。怕年久失考,解释如下:“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带着叶群臭老婆,偷乘毛主席的三叉戟飞机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个段子明显是群众口头创作的,太过精致。
  我亲自见过这样一件事情,异曲同工。某天晚上,大队召开群众大会,主题是剥开林彪的三张“画皮”。哪三张“画皮”,当时我年纪小,加上时过境迁,现在都记不得了,但有位村妇的发言,我字字铭记在心。
  那村妇因家务太忙,饭都没来得及吃,怕扣工分,端着饭碗跑到会场。台上坐的是县里来的干部,正讲得起劲,忽见下面有人居然端着饭碗听他讲话,大为感动,立即指着这位村妇,说:“像这位社员同志,觉悟很高,我们请她发个言,批驳林彪的三张‘画皮’。”
  那村妇哪敢上台?大队干部硬是把她推上去。她凑到话筒前,忽然愤慨起来:“我没文化,话讲得丑。我说林彪,人心不得足,卵毛不得直。他就一儿一女,要那么多‘花被’干什么?还偷了毛主席的三床花被。我家去年大儿子结婚,才置了一床花被,红绸子的。”
  我能记住年代最近的此类故事,是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生产队长去公社开了一天的会,当晚就召集全体社员传达会议精神。事情重大,过不得夜。
  队长脸色铁青,说起话来嘴皮子不停地颤,可见他气坏了:“社员同志们,那个邓小平,掀起右倾翻案风,胡说什么‘金不如锡’。这不是把我们贫下中农当个卵在弄吗?金子和锡哪个好些,未必我们都不知道吗?他硬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日头讲成月亮,把黄牛讲成驴子,说金不如锡。社员同志们,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我不知当时是否有人清楚,“金不如锡”其实是“今不如昔”,当时会场气氛严肃,没人吭声。
  我多年没在乡下呆,不知是否有新的故事。这些年,城里倒是新段子不断问世,荤素兼备,雅俗皆具。这些段子尽管颇具原创性,但斧凿痕迹太重,不如那些乡下故事,就发生在生活里,不是现编的。

(王 朋摘自《特别关注》2003年第8期)

分享到:
1986年的饭菜票(第47页)
细说“惊堂木”(第4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