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12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4期

乡音袅袅上墙来(第7页)

发表于 2023-09-12 • 字数统计 1211 • 被 111 人看爆

乡音袅袅上墙来

成 卫

  儿时在乡里,迈进腊月的门,大人们怕娃儿们年幼口无遮拦随口说出不吉利的字眼儿,就千叮咛万嘱咐各自的孩儿:要过年了,千万不能胡言乱语!
  这种叮咛在过年时,会化作一竖式两指宽的小条幅,写上“童言不忌”四个字贴在堂屋的显眼处。咋说呢,娃们终究是娃们,大人的叮嘱甚至呵斥管不了多大一会儿,说不准哪会儿嬉笑打闹便会冒出诸如死呀鬼呀之类的字眼来,大人听了不顺耳,心里更不痛快,揪成疙瘩。乡下人一年忙到头,苦也罢,累也罢,到过年总得图个心情舒畅,感觉快活。过年,贴上“童言不忌”的条幅,就足以安慰自己,也用以原谅娃们的过失。
  其实,在我们乡下老家,像杀猪宰羊把头蹄心肺肝脏之类叫杂碎一样,把写有“童言不忌”的条幅也叫做“杂碎”,春联则属“正身”,但春联的文化味浓一些,写春联的人要拿着农历本仔细翻找,比较选择。求人写对联,管他写“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还是写“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都无所谓,但“杂碎”千万不能写漏了。家乡人拿着红纸央求人写对联时总要叮嘱:“莫少了杂碎!”写对联的人说:“哪会呢,纸够不够?”
  写“杂碎”用的是写对联的纸裁下的边角废料,可谓变废为宝。写时,不用再叠隐格,也不用翻农历本。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那“杂碎”的内容都一直储存在乡下人的脑海里,此刻提笔刷刷点点,口中念叨着,贴在堂屋的“童言不忌”、贴在灶台上的“小心灯火”、贴在院子中的“满院春光”、贴在鸭舍鸡城的“鸡鸭成群”、贴在羊圈牛棚的“六畜兴旺”、贴在猪马牛骡槽的“槽头兴旺”、贴在井台的清泉长流”、贴在米缸面缸的五谷丰登”、贴在门神旁的“开门大吉”等等,便一蹴而就。这些“杂碎”有的是善意的提醒,有的是虔诚的祝愿,反映了乡下人企盼日子舒展畅顺红火幸福的美好心愿,也都是乡下人最乐意听到的大实话。在我读来,远比有的人家贴倒“福”要翔实而亲切。过年了,除了贴年画,也把它们从心窝里掏出来写到纸上,贴在堂屋灶台院落各处,除装扮节日增添气氛外,对纳吉善良的乡下人来说,真的是一次心声的宣泄呢!
  “杂碎”中最难忘的是贴在堂屋显眼处的“捷报条”,长长的一个竖条,与对联纸长度一样,只是宽幅略窄,上书“捷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xx年农历xx年x宅全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吉大利”,从国号年号到府第到祝福话··· ···纸有多长,尽管写满,主人家绝对不会埋怨。这“捷报条”不知源于哪朝哪代,但历史绝对不会太短。我大舅过年写对联时常谈,他小时候还读过民国时期的“捷报条”。那大清国、大明朝时期有没有“捷报条”呢,大舅却没说。不过,过年时,娃们走门串户拜年,用稚嫩的童音顺便读读各家的“捷报条”,绝对能赚得主人满脸的欢喜和一大把米花瓜子吃。
  过年了,蜗居小城的我常常回到乡下,一是探望父母,二是体味一番乡下浓浓的过年气氛,其中就包括读读那些贴在屋里屋外的各种声音——毕竟,那是勤劳的家乡人最朴实的乡音啊!

(左秀香摘自《齐鲁晚报》2004年1月21日)

分享到:
平凡的村庄(第8-9页)
柏枝(第6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