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壮凌
云南藏族的住房,以土木结构者居多。房子三面或四面筑以土墙,房中的柱、梁、楼板、天花板、地板、隔板等,都取用木材,因而有冬暖夏凉、防震抗灾的特点。建造这种藏房,先要筑墙,然后竖柱、隔整。筑墙时,人们通常会哼唱筑墙歌,劳逸结合,相映成趣。
筑墙 在石脚两边竖10根7~8米长的墙杆,把墙板固定在杆内,墙板之间用棍顶着,以限制墙的厚度。墙板内一边倒土,一边夯实。筑完一板(亦称一圈)后,墙板上移,固定墙板后再接着倒土夯实。墙要多高,墙板就上移多高即可。墙板上移时,棍要逐渐短,使墙的厚度呈梯形,增加稳固性。民房墙壁一般筑12板左右、高约6米;寺院中的墙壁则很高,尤其是扎仓(寺院内的主要佛堂和领导机构)的墙,高十几米。筑墙时,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劳动小组。一般民房,要十几个小组。每组负责约两米长的墙。男的手握墙棒在墙板内,女的背土往板内倒,倒一篮,夯实一篮。男女的劳动速度需密切配合,否则就会出现送土快,来不及夯实,影响墙的质量;或是送土慢,造成停工待料,影响整个筑墙进度。因此,在筑墙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小组和小组内部的劳动速度。除了要听从筑墙官的调度外,更有效的是,用《筑墙歌》调节送土和夯实的劳动速度。妇女倒一篮土,男子接着边夯边唱。男子在歌声中夯墙,女子在歌声中送土。这种歌与劳动不分家的古老习俗,使劳动场面轰轰烈烈,让人忘记了劳累。筑墙时,不准吹口哨,不能说“倒”字。迪庆高原上,藏民扬麦子和青稞时,有边吹口哨边扬的习惯,据说口哨能招来风。所以,筑墙时不准吹口哨是怕招来大风而影响墙的质量。筑完墙后,墙头挂上哈达,以示庆贺。主人家除宴请筑墙者外,还要送一份礼物,作为酬谢。
筑墙歌 这种歌的歌词有六言、七言、八言体,句数以四、八、十二递增,长短不限;曲调热情奔放、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内容有赞颂、讽刺、诙谐、鼓励等。筑墙歌只限于筑墙时唱,歌词分传统、即兴两类。传统歌词以传授劳动技能为主。如:
到了到了到来了,
建房吉日到来了。
师傅技高掌墨线,
徒弟力大钉墨桩,
姑娘灵巧弹墨线,
青年健壮平地基。
拿来巨石砌石脚,
碎石碎石填石缝。
檀香树木做墙杆,
神柏树木做墙杆,
白杨树木做楔子,
八股柳条编墙绳。
金色栗木做墙棒,
栗木墙棒硬又硬,
墙棒夯头奔墙心,
墙棒刀面修墙面。
这段歌,展示了从测量、划线、平地基、下石脚到用木材制作墙杆、板等工序,还述说了筑墙棒的使用方法。即兴歌词,其内容广泛,涉及赞扬、讥讽、嘲弄、诙谐等。例如,赞扬鼓励时是这样唱的:
姑娘生来多勤快,
身背墙土不停步;
川流不息如江水,
你来我往像蜜蜂。
阿罗!背土的宝贝姑娘,
快把“阿嘎土”送来;
筑墙的小伙加油,
莫看姑娘快夯墙。
((沈 薇摘自《中国民族报》200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