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2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8期

欧洲的小镇(第44-45页)

发表于 2022-02-15 • 字数统计 2008 • 被 418 人看爆

欧洲的小镇

楚杰


  欧洲的大城市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而散落在欧洲大陆各处的乡村小镇更具魅力,它之所以更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是它的平和、安详和静谧。大都市会被现代文明所破坏:高楼大厦,人群匆匆,喧嚣不安。而许多偏僻的小镇则保留了更多的欧洲文化,它们传统的气氛,在这些安静的角落散发出浓郁的气息,使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驻足留连。
  和许多大都市相比,小镇少了许多辉煌、灿烂,多了一点平和、朴实,它们大多是年代久远了,保留了许多废墟和遗迹,即使它们曾经有过升沉荣辱,但已不复存在。
  小镇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它们旧有的情调,不愿惊醒它们的梦境··· ···许多古老的建筑夹着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街,小街两旁古老的风灯其黑色油漆斑驳,小酒吧、小餐馆、小作坊,令人忆起狄更斯笔下所描绘的中世纪的生活画面。而在许多灯光幽暗的小画廊里,简陋的橱窗前,我常常停止了漫游的脚步,透过层层叠叠的画幅,可以发现许多无名艺术家的作品,它们蒙着灰尘,默默无闻地躺在这无人光顾的角落。我猜想这些无名画家或许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人,他们如此珍爱自己美丽的家园,便把这优美的景色留在画幅上,至于是否有人买去,这并不重要。
  在这些小街上信步走去,常常见到一些造型特别的建筑,那是富人的宅第,曲径通幽,隐蔽在绿树浓荫之中。青灰色的墙壁,苍老的藤蔓缠绕,更像一个古老的残梦。走在这样的小街上,听着自己的足音,所有人世间的烦嚣、名利、钻营渐渐远去,似乎走入启悟、净化。再没有比在黄昏时刻或小雨初歇时,漫步走过空寂的街道更惬意的事情了。时值黄昏,庭院冷落,只有小酒吧里灯光闪烁,三三两两的年轻情侣依偎低语;一些老者悠然平静地坐在一隅,自我陶醉,或沉思着什么。晚祷的钟声悠扬敲起,此刻,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在诗的境界里飘然而至。
  教堂是欧洲小镇里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是有村落的地方,必然可见到小教堂的尖顶或蒜形圆顶,或大或小或考究或简陋,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玄秘,洁净,熏陶,高超··· ···教堂是一种聚合、一种感召,是民族心底里彩色的梦幻、圣洁的沉淀、永久的向往,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
  教堂大都建在小镇幽静的一角,四周园林幽美,有了它,小镇的存在才是完整的;有了它,小镇的整体格局如同组合音乐般清丽淡雅。小镇的人们一天又一天地听着教堂传来的钟声,清晨或黄昏,堂皇而又沉着。
  我有幸在欧洲的小镇住过一段时光,曾无数次漫步于黄昏的街头,恬雅闲适,诗意朦胧,晚钟悠扬,音色美妙,和自然景色混为一体,撩人心魄。当我领略这黄昏惆怅的钟声之时,对于一个思乡的游子,更如心头的哀音,我不忍听闻。那钟声渐渐消失于异国他乡的冷月朔风之中··· ···而暮色苍茫中更令我感动的是夕阳残照中众多古堡巍峨的身影。我喜欢这些奇特而略带着忧愁的古城堡和各种颓败的废墟,它们饱经沧桑,素雅庄重,似乎在这些墙壁上都浸染着几代人的体温,它们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浪漫爱情故事、神话传说?
  一幢古堡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凝聚与物化,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美学之梦。欧洲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陆,它的历史、文明、传统演化为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那就是古堡。它们其实就是历史的博物馆、见证人。欧洲人至今还保持这古城保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它和现代生活保持着某种联系。
  现代社会的人们一边享受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又希冀这种古老自然的生活,他们十分钟情于这些隐蔽在小镇一隅的古堡。无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从各处涌来,这些寻幽探胜、大发思古之幽情的人们打破了小镇的宁静,而古堡和教堂都成了小镇人们最引以为骄傲和钟爱的事物。
  古堡大多修建于海滨、湖畔或悬崖峭壁之上,这是为了那战乱的岁月,易守难攻,同时也占尽了人间最美的景色!忆起以往,我住过的小镇旁,湖畔有一座古堡废墟,时常有位老人在古堡的悬崖处吹奏苏格兰风笛,那哀婉的笛声,随风在空旷的湖上飘荡,凝重、悲哀、苍凉,而薄暮时分的湖水,脉脉温情,使笛声更添几分凄凉··· ···我不知老人是否是卖艺乞讨的流浪音乐家,还是在追忆那韶华易逝、光阴不再的往昔,这种普遍的嗜古癖随处可见:在古城镇经常见到白墙尖顶黑瓦的小屋,许多新建的别墅也是仿古的城堡式建筑。就连我就读的一所创建了五年的美术学院,它的办公大楼也建成一座优雅别致的古堡。学生们总是开玩笑地说:“到古堡里找某某老师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感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
  记得有位姑娘对我说过,她非常喜欢生活在小镇里,因为小城镇的生活宁静、淡泊,贴近大自然,是个清静方便的角落。当今中国的年轻人崇尚西方的物质文明;而西方青年追求精神的净化,使他们更乐意躲避都市烦扰的生活,到偏远的乡村开辟精神乐园。这种追求自然、追溯人类自身历史的行为,近于一种反思和忏悔。而乡村小镇的平和朴实与恬淡宁静,便是完成这种追求的最好之所在。

((王继洲摘自《民族艺林》2003年第1期)

分享到:
乡土小说二题(第45页)
云南藏族筑墙歌(第43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