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焕生
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一年之中的一个重要农事,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春耕。两千多年前的《苟子·王制篇》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春耕春种,季节性强,时间短。唐代诗人杜甫在《洗兵马》中吟道: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陆游在《农家叹》中云:
“有山皆种麦,
有水皆种秔(音:jīng,粳稻)。
牛领疮见骨,
叱叱犹夜耕。”
他还在《岳池农家》中云:
“春深农家耕未足,
原头叱叱两黄犊。
泥融无块水初浑,
雨细有痕秧正绿。”
这些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春耕时节的农村景象。
宋代杨万里有首《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女儿插。
笠是兜鍪(音:móu)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首诗活现了农夫一家大小冒雨插秧、紧张得连饭也顾不上吃的生动画面,充分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农民也懂得精耕细作的好处。元代王祯《农书·耕劳篇》中说:“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音:chào)。”耖的作用则是“疏通田泥··· ···耕耙而后,此泥壤始熟矣。”
明代邝(音:kuàng)播的《耖田》诗云:
“朗田须是力勤劳,
才听鸣啼便是郊。
耙得三时还要耖,
工程限定在明朝。”
其《耖田》诗云:
“耙过还须耖一番,
田中泥块要匀摊。
摊得匀时田好插,
摊不匀时插也难。”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肥,则土质均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换句话说,这样耕耘才能使田地土肥相融,有益于农作物生长。
(杨学勤摘自《中国老年报》200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