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2期

亲生女儿(第4-5页)

发表于 2022-09-15 • 字数统计 3061 • 被 283 人看爆

亲生女儿

杨稼生


  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朔风从峡谷里窜出来,碰撞在我们茅屋门前的山壁上打旋,薄门“吱呀”一声开了,我以为是风,伸手去关门的时候,进来一位山民朋友。他神色非同往常,看得出他大清早造访寒舍必有不寻常的事。他是面对我和妻子站立着把话说完的。我们夫妻听罢,根本没有再商议,就异口同声地说:“给我们抱来吧,给我们抱来吧!”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受到我们当时那战战兢兢的应答。那位山民朋友临走时,我差点向他鞠躬。
  这是1972年12月5日。
  约定的日子到了。山中已是春暖花开。那天,阳光白白亮亮。茅屋门前是一条小溪,妻子起初是站立在小溪岸边等候,后来就着急了,她步入溪水中央站在宽厚的石头上,身影直直地融入湍急的流水中,踮起脚向远处张望。终于看见那位山民朋友抱着一团印花小褥小心行路,妻子早已伸出双手。
  那位山民朋友前脚刚落在那块石头上,妻子便不落痕迹地从他怀里揽过了小花褥——只此一瞬间。妻子反身溪岸,双臂楼住小花褥,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这惊喜使我俩都疲倦了,并肩坐在溪边喘息。
  我拨开小花褥的缝隙,看见了那粉红色的“小肉团”。这会儿越来越暖和了,太阳照满了山谷。溪边的荠菜可以催乳,妄图使妻子干涸了的乳汁复苏。
  中午,27岁的妻子像老太婆般在家盘腿坐定,一手揽住小花褥,一手端住一碗被太多的荠菜染绿了的杂面条,连筷子也不用,吃得鼻尖冒汗。
  “小肉团”睁开了眼睛,她第一次认识的世界就是这个茅屋里的我和妻子——她开天辟地一直到地老天荒所认定的父母。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那目光不是感恩,是领取,不沾功过是非,一副主人相。我们把妮儿、妞儿、乖儿叫遍,她已不再是救助对象,压根儿就是我们的亲骨肉了,摇起小手,咿咿呀呀,稍有不适,便理直气壮地嚎啕大哭,哭得地动山摇。
  “自己还顾不住自己哩,真是没虱找虱咬!”有人这样劝告我们。那时我们确实苦寒,而那一家人更苦寒。苦寒对局外人也许特别敏感,但当时我们也不觉得怎么难过,有时还过得很有滋味。茅屋里有了女儿,这寂寞得教人发慌的大山里便有了月色,草木也有了烟光,雪花也有了暖意。
  我从深山栽树回来,扛着䦆(jué)头,脚步加快,归路日渐变短,一会儿就到家了。手扶柴门,目光洒进茅屋——这是父亲黄昏归来的目光啊,疲倦而甜蜜,看女儿吮吸手指。
  光阴荏苒,女儿会跟着哥哥剜野菜了。兄妹俩不解父亲缘何在山中种树,却也在林边垦出一畦(qí)细土栽上小树,四只小手从小溪中日日捧水浇灌,小树青青,哥哥指着一树说:“这是我栽的!”妹妹指着另一棵树说:“这是我栽的!”
  冬季,我在山上刨树坑,天上飘雪花,兄妹俩偎在我身边帮忙,弓着小身子,前额着地,开裆裤露着的小屁股撅上天,冻得乌紫,四只小手扒捡石子草根,动作麻利得令我心怀敬意。
  一天,天色都已灰黑下来了还不见女儿回来。我和妻子“妮儿——妮儿——”喊哑了嗓子,从谷底爬到山顶,又从山顶滚跌到谷底,脑际出现了祥林嫂儿子的那只“鞋”。儿子没命地奔跑呼喊“妹妹——妹妹”。终于在山下一户农民家里,找到了已经睡熟的女儿。一家人惊魂不定,边走边为女儿叫魂,呼吸短促脊背汗湿,女儿醒来了,楼着我的脖子笑。孩子,这5里山路你是怎么走下山的?幸亏你遇上了那位好心的打柴人!
  女儿5岁那年害了一场腹泻病,病得连哭都不会哭了。秋风秋雨,我们攥着一点钱到山外求医。山路陡滑,眼前全是泥泞,我和妻子在雨幕中,一前一后趔趔趄趄,轮换背着女儿,遇到沟堑,我先行跨过,转身,脚趾扣入泥里站稳,再伸手接过女儿,拉过妻子。烟雨笼身,秋风透衣,一小块塑料布只盖了女儿;我和妻子眉发淋水,视线模糊地往山外奔走。
  女儿病愈,回山中的路上,天已放晴,秋天的阳光也很暖和。我说:“妮子瘦了。”女儿搂着我的脖子说:“爸爸也瘦了。”
  后来,我们全家如梦如幻地来到城市,女儿穿着盖不住肚脐的花格布衫走进学校,一点也不觉寒碜,大模大样。小书包里有模范作文、三好奖状。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女儿回到家放下书包系上小花裙,洒扫揩抹不肯闲着。女儿永远是初露脸的太阳,看见她就涌动出未曾有过的新鲜。她10多岁还偎着妈妈睡,邻居说她是含在我们嘴里长大的。我们确实娇养女儿,仿佛要让女儿从我们身上知道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爱,好教她去爱这个世界。
  女儿慢慢地长高,已经开始知道操心父母的健康状况了,已
经积极参与家计了。但想起女儿的那场大病、那场走失,我一点也没有“失而复得”的安慰,全是“后怕”的战栗。
  我心中本来就存搁着的那个芥蒂,随着女儿的成长,越来越有分量。将心比心,那一家人是怎样地度日啊!我焦虑地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盛载这个大“题目”的述说机会。
  岁月蹉跎,到了1993年阴历腊月二十,车戛然停在楼下,嗡嗡响。撼心的鞭炮响得太久。迎亲的人临门,一脸喜悦。我和妻子迎上笑脸,一件一件的嫁妆次第抬出,连成一条线,女儿一摇一摇向前挪步,至门槛,略顿,又终于抬步,身子正正地已到门槛上方,这一步令我眩晕。
  芳菲过尽,都空荡了,这个家成为一棵没有叶子的树。
  我和妻子寂坐窗下,到黄昏。窗外小鸟争相还巢,夜幕降下来了,却不见女儿还家。女儿今日是走向另一方了。
  女儿出嫁使我越发悲悯那一家人。女儿由那个贫寒之家到这个贫寒之家,因此我怜悯那个家。送养亲骨肉当时必有其无奈,我坚守这个判断!对女儿的亲生父母别说是恼恨,连鄙视也不曾有过!没有那个家,哪有我们的女儿?
  爱女儿是荣誉是享受,每每跟女儿在一起,就有—种奢侈感啃噬我的心。
  那日众亲友登门贺喜,我却将舍不得女儿离家的心情深埋心底!亲友散去,妻子劝慰我说:“想开点,女儿后天就‘回门’?了。”我没听明白,反问:“不是过罢3天才‘回门’吗?”妻子说:“两头挂,到第3天头上就算是3天。”我长舒一口气,感谢婚俗尚有此条宽恕。但这条宽恕又使我想到那一家的20余年。
  我进厨房舀水,妻子在灶边碰碰我的肘,附耳说:“妮儿她妈已经··· ···”这消息撞击得使我眩晕着走到厅中,脊背从沙发靠背上往下滑,半日无言。
  我终于找到知情人,知情人述说——
  “当初她家因为子女多养活不起才这样的。他们把女儿送给你也是经过打听的:你家苦寒,出身又不好,这些他们都知道,只是他们认为你的心好。
  “你进城之后,你女儿穿的什么衣裳、背的什么书包、从学校门出来、又走进这个楼洞,她家全知道,只是你不知道。你女儿写的文章他们全家围着看。他们谋划着跟女儿见上一面,曾商量过无数次。你女儿出嫁不久,她的生母病重,想见女儿一面,就让她大女儿即你女儿的亲姐姐背着一口袋红薯,起五更从山里赶到城里,在你这楼下张望,最后又背着红薯回家了,向病中的母亲谎称‘妹妹出差不在家’。母亲笑笑说:‘过些时你再去一趟。后来··· ···‘”
  这位知情人听到我的抽泣声,便不再往下说。
  我问:“她是不是因为思念女儿过甚才病了呢?”
  大他说:“不是。她得的是绝症。”=
  我沉吟起来,假若那天我恰在楼下,碰上那个背红薯向楼上张望而不敢举步的山乡姑娘,我会从相貌上一眼认出的,她也是我的女儿,我会毫不犹豫地吻她的额头,然后接过那袋红薯,拉着她上楼进家。
  深深的遗憾中我又不由地想起那一家人,既然连女儿出嫁的吉日都打听到了,为何不在腊月十九即我和妻子凄苦地呆坐房中的那个晚上,带着一床粗布大红被子,或者还有一面镜子,突然闯进我家,两家人哪怕打骂—阵,嚎啕大哭—场,泪雨过后,两家人共守那个寒夜,那个寒夜不是又变得暖和了吗?
  我默默替至今尚不知底情的女儿,向她的生母进一柱香,祈祷她九泉安宁··· ···

(孟立新摘自《心理辅导》2000年第1期)

分享到:
乡间酒情(第6-7页)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12)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