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0月
16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7期

人类搬砖砸脚的几件事(第20-21页)

发表于 2021-10-16 • 字数统计 1989 • 被 465 人看爆

人类搬砖砸脚的几件事

苏 扬


黑白双风暴

  灾害中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大国的“黑白双风暴”。
  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的处女地被开垦。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暴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再看前苏联。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度使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的是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了10至20公里,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给人添堵的大型工程

  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多还是体现在大型工程上,当代最有争议的水坝工程——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设就是一例。
  阿斯旺大坝是一座横跨尼罗河的高坝,1970年建成,耗资约15亿美元。水坝体积相当于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是世界上七大水坝之一。按照初衷,高坝截流后形成的水库可用于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和养鱼,是一项综合利用工程。但竣工30多年来,阿斯旺大坝的作用和影响却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激烈争议。一方面,它在蓄洪、灌溉、发电、航运和养殖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效益;但另一方面,阿斯旺大坝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却更加严重。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带出的淤泥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肥沃的淤泥被挡在库内,还造成河口渔场退化,渔业捕获量大幅下降。


坍塌的“绿色长城”

  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地带由于过度开垦和乱砍滥伐,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当年斯大林提出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倡导在草原区植树,同时继续发展灌溉农业。1949~1953年,该工程营建防护林近3万平方公里,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保存下来的防护林面积只有2%。
  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深刻教训。“三北防护林”曾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20多年来,我国用了上百亿资金来“筑城”,尽管局部收效不小,但首都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尘暴,而且,绵延几百公里的防护林,现在已经是坍塌的“绿色长城”。这是因为当初造林时不讲科学,以致北方都是“杨家将”——到处种杨树,不仅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而且由于普遍种纯林,在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小小的天牛就将宁夏20年的建设成果——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一败涂地的“生物圈二号”实验

  世界级造林工程的纷纷失败,可见主动的生态建设往往很难,这是由于自然的复杂性造成的,有一个教训可为鉴证,这就是“生物圈二号”实验。1991年,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的“生物圈二号”实验。它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从外观看,它很像科幻片里建在月球上的空间站。依照设计,这个封闭生态系统尽可能模拟自然的生态体系,有土壤、水、空气与动植物,甚至还有森林、湖泊、河流和海洋。1991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

(赵 敏摘自《青年参考》)

分享到:
给村长立碑(第21页)
餐桌上的感动(第19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