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欠谀
收拾了一堆我小时候穿过的衣服,放在家门口,等待着有收旧货的货郎上门来收走。在我们小城里,只要哪一家有旧货,就把它放在家门口,那些挨家挨户收旧货的货郎看见了,就会来敲门,然后把旧货卖给他。
一整天了,没有一个货郎从我家门口走过,我母亲说:“把它收进来吧,明天也许会有货郎来的。”我打开门,准备收衣服进来,就看见一个山里的大嫂正在我家门前的台阶上歇气,旁边放着一对竹筐,一根扁担,竹筐里还有几株兰花。她望着我笑笑,我也朝她一笑说:“累了吧,来赶集吗?”
“对,出来卖几棵兰花,准备回去了。”她回答说。
这时我突然想起,把这些衣服送给大嫂,也许她家里正好有合适的小孩,说实话这些衣服还能穿一阵子的,给他们拿去穿,而且我们小城里就有这种风俗,自己的小孩只有过年才穿新衣服,平日里穿的衣服都是向别人讨的,以求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健康聪明,特别是那些孩子很乖、很成器的大户人家,衣服总是被别人讨走。我们家算不上大户人家,但也是全家人平平安安,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也都算是听话成器的人。
我把我的想法跟她一说,她就笑了,说是衣服她决定要了,她家里刚好有一个十一岁的儿子和一个七岁的女儿,但她出钱收走。我不同意,我是诚心送给她的,要出钱的话,那就不送了。我们俩在外面说话,惊动了我的父母,他们出门来,将大嫂请进屋里,给她沏茶,又说了一会儿话,并得知大嫂姓汪,家在距我们居住的小城20公里的一个叫“阿格者”的山村里,丈夫在城里做工,家里老人和孩子都要她照顾。汪大嫂见我们是真心相送,这才收下。她走出去不久,又返回来,把几株兰花送给了我们,说:“这不是什么值钱品种,是今天在市场上卖剩下的,如果不嫌弃的话就收下··· ···”我把兰花用一只花盆栽了,放在阳台上,兰花已经抽起了两个花箭,打起了花苞。
不几天,兰花开了,我是先闻到花香,才想起它的,把它从阳台上移到客厅,一缕缕兰香在屋里弥漫。悠悠沁人心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兰花更显清幽。唤起我对人生的美好遐想。家里有朋友来串门,也对我家的这盆兰花赞赏不已,特别是听了我们讲述这个不平凡的“兰花故事”之后,更是兴奋不已。我也为这段神奇的故事感到欣慰。人生的很多故事都出于偶然,芸芸众生,谁和谁都可能相遇,谁和谁都可能错过,如果那天有收旧货的货郎来了,这个故事就没有了,我们也不可能知道“阿格者”的这位汪大嫂。
后来,汪大嫂又来过我们家几次,每次来都要捎来些时鲜瓜果,每次都说:“我知道你们不缺这个,但这是自家种的,新鲜!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我们也经常给她带些玩具、糖果、书籍、课本回去给孩子。有一段时间,汪大嫂很久没有来了,一天,我母亲淡淡地问了一句:“汪嫂有三四个月没有来了吧?会不会家里有什么事情?”一句话,把大家的心都吊了起来。其实,我们非亲非故,不提她大家也不一定想起她,但一旦想起了,就有些心欠欠的,一股悄悄的担心在各自心中升起,大家虽没有说破,但彼此都明白。
我母亲每天到集市上去买菜,看见卖花卖水果的山里人,她都要打听一下,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汪嫂来了,这次不是她一个人,而是四个人,她的丈夫还有两个孩子都来了。这下可把我们高兴坏了,我母亲还把两个孩子拉过来,左看右看,笑得拢不上嘴。两个孩子都黑黑胖胖的,典型的农家孩子,健康活泼,而且懂事,不像城里的孩子,娇生惯养。汪嫂说:“这些时间丈夫从城里回来,挣了点钱,打算盖房子,忙着准备,没有出来,今天出来预备点烟酒回去,给盖房的师傅们用,孩子也放寒假了,一起带他们出来看看··· ···”
这次,他们给我们带来了荞面和南瓜,还有一些兰花。我们打算把这些东西分送给我们的朋友,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一份来自山里的喜悦,让他们也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体味如兰花般清幽的善良和美好!
(孙 媛摘自《相知》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