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行福 吴东俊
近几年,农村发展较快,农民手上的钱多起来了。于是,一幢幢高楼闪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富裕起来的农民们,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讲究起室内装修来了。因此,在住房外面越来越亮丽的同时,室内也越来越漂亮了。人说,农村有三美:山清、水秀、空气好。现在,是不是还应该加上住房美?已经是“四美”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住房仅仅是居住的小环境,小环境的舒适还必须有大环境的协调。现在,居住环境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不可忽视的是,在农民们住房越来越漂亮的同时,住房以外,也就是环境卫生却越来越糟糕。
当前,农村的环境卫生几乎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出现了卫生管理上的真空。
记得在小时,还是公社、大队、生产队的管理体制,生产队里经常组织妇女们打扫环境卫生。杂草锄掉了,垃圾运走了,连臭水沟都清理了。而且大队还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卫生大检查,并当场评出等级,贴上写有“最清洁”、“清洁”、“不清洁”字样的红、黄、绿小纸条。妇女们一听说要检查卫生,大家便早早起床,领着孩子扫地,抹桌子凳子,清臭水沟。室内室外,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可如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些村子,从来都没有组织过什么环境卫生大扫除之类的活动,更没有谁组织过卫生大检查。因为农村的环境卫生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各级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的范围。由于环境卫生管理上的真空,使得农村的卫生状况日益恶化。
如今,无论我们走到哪一个村子,还没有进村,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是厕所。而且,往往都是一个模式。村子里的厕所,几乎都建在村口的大路两旁。那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厕所呢?无一例外,都是十分简易的厕所。基本上都是:地上挖个坑,放进一只水缸,水缸上搭两块木板;四周垒起大约人能够直起腰那么高的土坯,再盖上一些茅草或瓦;装上一扇自己用木板或木条钉好的仅能起遮挡作用的门。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古老。说它简单,大约儿十块钱就能建一个厕所;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我们中国,这样简易的厕所,人们已经用了几百年,而且一点没变,还是老模老样。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还有我的亲人。我常回家看看,想看看老家有什么可喜的变化。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不能说不大。但我始终认为,一点没变的,大概就要属农村的厕所了。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蹲过的厕所,我们这一辈,乃至我们的下一辈还在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停滞,一种落后。
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次,滂沱大雨下个不停,洪水猛涨。有一个村子,由于地势低洼,被水淹没。自然,厕所也不能幸免。于是,粪便到处流,蛆虫到处爬,臭气熏天。洪水过后,苍蝇满天飞,蚊子嗡嗡叫,简直没有什么卫生可言。
现在呢?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传统的简易厕所不卫生,粪窖上面没有任何遮盖,解手的人直接面对粪便,为病菌的传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解手时臭气熏天,简直无法忍受。有人把解手看成是最难以忍受的事。当年的知青下乡时,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位从上海来的姑娘,刚到农村,想要解手,当地农民告诉她厕所在哪儿。当那位姑娘走到厕所时,不但没解手,反而呕吐不止。把别人给吓了一跳,还以为她生病了,打算送她去医院。她说:“我一看到粪窖里那些肮脏的东西就想吐,真恶心!”当然,那都是过去的事。现在、一些城里人来到乡下,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感受:乡下什么都好,就是怕上厕所。
吃、喝、拉、撒、睡,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现在农民们的餐桌也慢慢丰盛起来了;逢年过节他们餐点上那丰盛的程度,并不
比城里人美多小青年人结婚,新房布置得也并不差,家用由界°一J徂全:床也是席梦思,寝
具也现代IPr 虹上了时这拉与撒的问题,不知何时大能★史付时才能有改朝换代似的改变?
现代社会是纯粹的消费生活,人们不但消费物质的东西,也消费精神的东西。很自然地,有了消费,就一定有垃圾。垃圾问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才有发达国家把生产、生活当中的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洋垃圾”问题。如果这是一个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存在着垃圾转移现象了。
在农村,农民们手头宽松了,消费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结果就是: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在环境卫生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下,垃圾问题自然就成了一个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家里的垃圾,随便往门外一扔、一扫,就不管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贯做法,也是农民们的习惯。于是,屋里、屋外,对比越来越鲜明,屋里干干净净,屋外垃圾满地。
春天,南方地区雨水多,有时,雨一下就是一两个月。这时,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来走一走,体会就更深。
雨一下,泥泞满地,垃圾处处。常常是这里一堆菜皮、菜叶,那里一只塑料袋,叫人无处下脚。特别是一些小餐馆、小卖部门前,剩饭剩菜呀,菜叶菜皮呀,包装纸呀,洗碗水呀,随意乱倒。看了让人恶心。就连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个别地方也没有专门的卫生清扫人员,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小餐馆、小卖部也相对较多,卫生状况也就越差。
夏天,雨水少,气温高,瓜皮果壳容易腐烂,常常引来无数的苍蝇。以前,农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猪,只要猪能吃的瓜皮果壳,都舍不得丢掉。现在就不同了,一些农户不养猪了,有的即便是养了几头猪,也主要以饲料为主要食物,对于瓜皮果壳之类的东西也不太在意,也常常是随手乱丢。
很多村子到了夏天,瓜皮果壳到处都有,随处可见。西瓜皮,一般到了第二天,就开始腐烂、发臭。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哪里有腐烂的东西,苍蝇就喜欢往哪里飞。西瓜皮一腐烂,便“一‘皮’引来万蝇飞”。那些绿头苍蝇,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飞来飞去,叫人恶心。更有甚者,如果里面有一两只死老鼠,那就更热闹,更不得了了,苍蝇就更多,臭气就更明显。
当然,农村的生活垃圾不仅仅是西瓜皮的问题,现在,也基本上和城市差不多,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垃圾”,在农村也已经成了污染环境、影响卫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限于篇幅,不再细述。
发展多种经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思路,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养猪就是多种经营中的“一营”。
在农村,农民们素来就有养猪的传统,几乎99%的人家都养猪,即便是在当年粮食那么紧张的年月,他们也没有放弃养猪这一行当。而养猪就得有猪圈,在当前乡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农民们就只能是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猪圈就建在哪里。结果,造成了家里的厨房与猪圈门当户对的现象。除非是专业户,一般猪圈都建在家里住房的附近,而且,如果养到5头以上,就最少得建两个猪圈。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极力提倡农民多养猪,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这样的口号:若要富,少生孩子多养猪!”并制定了鼓励性的措施,规定养了几头以上给以优惠贷款或奖励。于是,养猪在5头以上的人家越来越多,相应地,猪圈也就越建越多,因此,在有的地方,形成了“猪圈到处建,猪尿满地流”的局面。
毛主席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利中有弊,弊中也有利,农村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富了农民的口袋,却坏了农村的卫生。就像前些年有的地方号召“再建一个××x”―样,开山种果树,没想到却带来了负面效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猪圈不仅臭,而且猪尿也满地流,严重地影响了环境卫生,影响了人们的行走,特别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常常不是踩得满鞋猪尿,就是摔得猪尿满身,往往引来父母的几句臭骂。
老舍先生的著名剧本《龙须沟》,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一条臭水沟,在旧社会给周围人们带来的痛苦生活及新社会修沟之后人们的幸福日子。可是,又有谁会相信,在当今的农村,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龙须沟”。在30年前,这些大大小小的“龙须沟”,经常在被贴上了“不清洁”的字条后,就会有人去进行清理、疏通。可如今,既没有谁来贴字条,也很少有人去疏通。垃圾、积水满沟,臭气熏天,既不卫生,也有碍观瞻。
由于农村建房缺乏统一的规划,基本上是:只要哪里适合建房,又有足够大的地盘,房子就建在哪里。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排水沟不畅,又长期得不到清理与疏通;再加上有人为了图方便,直接把垃圾扫进或倒进水沟,造成堵塞,水流不畅。
有这么一条臭水沟,由于长期无人疏通,沟便越来越浅。居住在沟边的几户人家,为图方便,平时,家里的垃圾统统都往沟里扫。雨水季节,水一涨,排不出去,便冲进屋内。这还不要紧,最怕的就是,沟里的所有垃圾、脏物随着水流一齐冲进来。有时连死老鼠都漂进屋里。雨一停,就要彻底打扫一番,费时又费力。更恼人的是,大水把细菌也带进来了,容易引起疾病。水退后,排不出去的水就蓄积在沟里。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久而久之,死水便发臭,繁殖细菌,长虫子,成了一条典型的“龙须沟”。
像这种“龙须沟”似的臭水沟,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而且还不止一条两条,个别地方,存在着几条乃至十几条。有一个村子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臭水沟竟有16条之多,真让人难以想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刘禹锡对自己所居之室的描述,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志向和生存状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北方大草原上牧民们的生活,是对那种与自然融合为一的状态的赞誉。
我这里所要叙述的则是另一种生存状态,这就是环境卫生状况不良的农家生活。
在农村很多村子都是依山傍水,背靠大山,面对河流。我们知道,山上老鼠、兔子、蛇等动物多,如果哪里杂草茂盛,那一定可以成为它们的乐园,尤其是一些非常偏远的小山村,就更是如此。有的地方,杂草无人除,毒蛇常常出没其中,咬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而且,杂草已经长到台阶上了,有的农民也懒得动手锄掉。于是,草就越长越茂盛,带来的不便也就越来越多。
现如今,在每个村子的大路旁、空地上、屋檐下,这里一丛,那里一片;这里几棵,那里一线,比比皆是,举头便见。草里,老鼠、毒蛇、垃圾、虫子,几乎应有尽有;这是肉眼能够看得见的,那看不见的,恐怕就更多了。
此外,鸡、鸭、鹅、牛等动物的饲养,都给农村的环境卫生带来很多不卫生的因素,像鸡屎、鸭粪、鹅屎、牛粪,都是破坏环境卫生的主要污染物。前几年,猪屎、牛粪等有人收购,就有人捡拾,村子里就见不到什么猪屎牛粪了。近几年,无人收购,猪屎牛粪无人问津。因此,这些上等的农家肥,便又成了环境的一个污染源。
((魏玉敏摘自《百姓》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