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桂海
丁跃生和童兆琴夫妇双双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他们夫妻俩经历了4次挑战。这4次挑战是对中国农民传统观念的4次刷新,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让老外跷起了大拇指。
南京江浦县有一个全国最大的荷花培育基地,并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艺莲苑。艺莲苑的主人是一对地道的农民夫妇,他们就是丁跃生和童兆琴。说起种荷,丁跃生实际上经历了一段“龙柏烧狗肉”的阵痛。
1979年,丁跃生高中毕业那一年,为了拍一张毕业证书上的照片,他拾了几天蚕豆才凑足钱。谁知带着满腔的希望走进考场,却以两分之差被挡在了大学的门外。当时,江浦有少数农民养黄鳝,丁跃生也跟着养,结果是死的比活的多,弄得血本无归。不久,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江浦县发现了一种观赏柚木——龙柏,不少种植者发了财。丁跃生便跟着种植龙柏。结果龙柏市场萎缩,最后连看龙柏的狗都养不起了,丁跃生只好杀了狗,做了一道“龙柏烧狗肉”,作料是眼泪。
就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童兆琴走进了他的生活。童兆琴也是高中毕业生,非常佩服丁跃生的闯劲。新婚之夜,他们谈论的不是儿女私情,而是如何创业。当时,丁跃生还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童兆琴很客观地分析他失败的原因:一是缺乏独创性,老是跟着别人跑;二是光有热情,缺乏技术;三是缺乏对市场的预见。经过童兆琴这么一分析,丁跃生豁然开朗。
就在这时,全国举行十大名花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出来后,丁跃生乐了,除了牡丹、菊花、杜鹃、兰花等名花外,荷花也赫然名列其中。既然列于十大名花,就一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南京甚至江苏当时还没有荷花培育基地,丁跃生决定在这个领域闯一闯。他带着童兆琴走南闯北考察市场,结果正如他预测的那样,荷花属种植冷门,他俩看了著名花卉专家王其超在《大众花卉》杂志上发表的碗莲系列文章后,进一步下定了种植荷花的决心,借来1000元钱,购买了10O粒碗莲种子。
没钱买花盆,丁跃生和童兆琴就走乡串户捡人家扔掉的破碗、破盆,终于凑齐了100个“花盆”,种下了100粒种子。他们天天盼着种子快点发芽。次年春天,终于有60株荷苗破土而出。那一阵子,夫妻俩别提有多开心了,整天守在“花盆”前,把荷苗当儿子来侍弄。6月底,有30多株开花了,花朵鲜艳夺目,娇翠欲滴。
丁跃生拉着33盆荷花到县城去叫卖,围观的人很多,可就是没有人买。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不会是假的吧?对这样的疑问,丁跃生很高兴,这说明他的花养得好。还有人说,我们即使买了,回家怎么养啊,30块钱一盆的莲花到家几天就枯萎了,可不值啊。叫卖了一整天,最终没有卖出去一盆。回家后,他把卖花的过程跟童兆琴说了,童兆琴难过得晚饭都没吃。晚上,他们坐在床边,相对无言。荷花的确是冷门花卉,大部分老百姓不了解,谁会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呢?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跃过丁跃生的脑海,自己为何不写一本介绍荷花的书呢?
写一本书谈何容易?但他们没有退缩。丁跃生和童兆琴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写作计划。
他们把33支种藕全部留在家里重新培育。白天顶着骄阳,给花翻盆、浇水、施肥;晚上,忍着蚊虫叮咬,认真观察荷花的变化。在观察中,丁跃生口述,童兆琴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就向有关专家教授写信咨询。
丁跃生先后十多次背着干粮,远走武汉、济南、昆明等地收集花种,进深山,入草甸,寻找野生水生花卉资源。他先后收集到水生野生荷花50多个品种。回家后,他与童兆琴认真地培育、整理、分析,短短3年时间,他们撰写了60多篇笔记,先后在《中国花卉报》、《花友周刊》、《花鸟世界》等报刊发表。初步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们写书的信心。
1992年1月,近20万字的《碗莲》一书,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不但系统地介绍了荷花的习性、分类、养殖方法,还收录了260多幅珍贵荷花图片。
该书第一次印刷5000册,3个月就卖了结果正如丁跃生预料的那样,这本书的出版推动了荷花销售市场很快,艺莲苑的荷花走俏花卉界。
丁跃生开始扩大荷花的种植范围,并由碗莲向睡莲发展,盆数由100盆、200盆、300盆到1000盆、10000盆,荷花培植基地也迅速发展到近百亩。然而,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市场形势,荷花开始积压,种藕堆满了仓库。
那个冬天对于丁跃生和童兆琴来说,是黑色的。他们的债务越来越多。丁跃生就是在那段时间学会了抽烟,他经常坐在花盆边发楞,往往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坐下来就要抽上一包烟。
看着丈夫愁眉苦脸的样子,童兆琴心疼极了。她办了一间草绳厂,为丈夫积累资金。那年冬天特别冷,老百姓家的水管往往冻得好几天不出水,因此,她的草绳特别走俏。
艺莲苑又开张了。
这时,丁跃生得到消息,合肥正在举办全国荷花展。夫妻二人立即赶往合肥,与组织单位磋商。主办单位看到丁跃生和童兆琴带来的荷花品种不俗,破例让他们参加了展示会。丁跃生与童兆琴大开眼界,见到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荷花品种,并把自己带来的全部荷花与其他省市进行了交换。
回家以后,夫妻俩像着了魔似的盯着人家的荷花发呆。这些荷花色彩特别鲜艳。看着看着,丁跃生忽然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水稻可以杂交,小麦可以杂交,荷花能不能杂交?
他俩开始试验。很快,他们培养的“锦边莲”、“妖容莲”等新品种长出了铜钱大小的浮叶,到了8月份,崭露头角。这两种荷花成了艺莲苑的精品。
不久,“希望”、“思念”等新品种相继问世,先后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荷花展上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同时,丁跃生和童兆琴的第二本专著《碗莲睡莲》也正式问世。
为了扩大艺莲苑的影响,也为了让荷花走进千家万户,丁跃生和童兆琴再次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举办全国性荷花艺术节。
那是1994年,经过多方协调,丁跃生和童兆琴在南京情侣园成功举办了南京荷花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南京电视台为此拍摄了专题片《爱莲人》,并被美国中文台看中。这部纪实片在美国播放后立即引起轰动。美国水生花卉专家史密斯先生专程到艺莲苑访问。从那以后,艺莲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史密斯先生离开艺莲苑时买了一些种藕。他告诉丁跃生,美国虽然有很多农场,但没有一个农场有这么大规模;美国虽然也有荷花,但全美国的荷花品种加起来也没有艺莲苑的荷种丰富。他希望丁跃生能把“艺莲苑”的牌子打到美国去,让美国人也能享受荷花带来的无穷乐趣。
史密斯先生的一番话点燃了丁跃生和童兆琴的希望之火。观赏莲由于价格比较昂贵,中国的市场需求量有限,如果能在国外打开市场,那么,艺莲苑的发展就不用愁了。
丁跃生和童兆琴决定把市场瞄向国外。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日本莲学会事务局长远腾刚先生看到了丁跃生和童兆琴的著作《碗莲睡莲》一书。远腾刚先生赞叹不已,他第一次看到这么一本系统论述莲的著作。带着崇敬,远腾刚先生和他的商务团来到了南京,来到了艺莲苑。
见到了丁跃生夫妇后,他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心中的“大学者”竟然是一对地地道道的中国青年农民。
远腾刚先生的到来给丁跃生夫妇带来了希望。远腾刚不但给予丁跃生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还把丁跃生的专著和莲种带到了日本,并传入东南亚。就这样,丁跃生顺利地打开了东南亚的大门。
后来,出口量明显减少,经过向专家咨询,丁跃生才知道,东南亚即将出现经济危机。
一天,丁跃生从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关于网络的报道。报道说,网络让世界变小了。丁跃生灵机一动,既然网络这么神奇,我为什么不在网上卖莲呢?
他赶紧召集亲朋好友来商量“上网”的事。可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没办法,他只好和童兆琴到南京市里报名学习电脑。有了初步的电脑知识后,他们买了一台电脑回家“捣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申请了网络域名“yileen”,并制作了网页。
有了自己的网页后,他们把自己培育的荷花新品种全部输进电脑,在网上展览、销售。丁跃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网上卖莲第一人,也成了中国网上贸易的第一个农民。自从开通了艺莲网,丁跃生切实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便捷,他更切实感受到,在这个时代,做农民也要做高科技武装的农民。
艺莲网真正开通的日子是1999年10月21日,丁跃生记得非常清楚。自网站开通以来,已有近6万人次的访问,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信函和订单。
不久,欧洲的定单来了,丁跃生看了非常激动。他决心抓住欧洲的客户,使之成为走向欧洲市场的桥梁。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这话一点不假。丁跃生的荷花由于品种新颖,大多数是欧洲市场上没有的,因此在欧洲销售得很好,加之欧洲气候温和,适合荷花生长,欧洲人渐渐喜欢上了艺莲苑的产品。
初次尝到网络的甜头,丁跃生和童兆琴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又开通了“花海搜索”——花卉园艺集锦网站,将国内上网的园艺花卉企业按14个分类做了记录,大大方便了网民的查询。
自从“艺莲苑”的名字走出国门,很多外国人组成商务团队来这里考察。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纷纷办起了荷花养殖基地。
别人在后面学,我就要在前面跑,绝不能让别人追上,这是丁跃生和童兆琴夫妇俩新的“战略目标”。
为此,他们租下了1000亩农田进行远期规划,准备分3期把艺莲苑荷花生产基地、一期工程200亩荷花基地建设已于2002平7月完成,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整个艺莲苑的开发工程现已通过江苏省农林厅、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专家组的论证。
在建设规划荷花培育基地的同时,丁跃生冒出一个新的想法,他要把艺莲苑建设成中国农民旅游观光中心。因此,在二期建设中,他在碧波荡漾的莲花丛中开辟出了观赏鱼池,在荷花深处建了垂钓中心。艺莲苑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荷花品种,又建设了荷花杂交培育试验中心,聘请科技人员不断开发新的品种。
抬眼望去,碧绿的艺莲苑里,开满了娇艳欲滴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丁跃生和童兆琴经常站在荷花池边,踩着脚下浸润过祖祖辈辈汗水的热土,遥望着中国农民旅游观光中心,心里暖洋洋的,充满希望。
(徐建国摘自《祝你幸福》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