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强
县城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既具有淳朴、土气的一面,又有虚荣、气派的一面。县城从村庄脱胎而来,楼房与田野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骑自行车兜风,一不小心就会窜出城外,让你感到县城太小。县城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在县城也就等于生活在人情、关系的网络之中。
县城里有太多熟悉的面孔,即使喊不出名字,也似曾相识,说不定在买菜、逛商店的时候就见过。走在县城里的马路上,你要不停地打招呼。县城里面没有多少秘密,一点小事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在县城里面,过一种遁世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谁家的孩子有些木讷,像个书呆子,邻里亲朋马上就会有反映,你家孩子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县城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计较这些人际交往的细节,因为他们来回就跟这些人打交道,周围人的态度,决定了生活心情。不过,县城里的闲言碎语是有限度的,县城人毕竟不同于咬舌头的村妇,他们一般不会去主动打听别人的生活隐私。只是县城太小,空间有限,有些事情你即使无意关注,也会跑到你的耳朵里去,只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顺其自然。县城里面发生点什么事,总是不胫而走,也总是消解于人们的淡然一笑之中。县城里,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亲近关系,不像城市人那样互不理睬。因为谁都不敢保证,与周围人的接触是一次性的。
县城太小,大家处于一种互动状态,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监督。处在熟人的包围之中,那些想干坏事的人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可能是县城的花花事要比城市少得多的缘故。县城里的舆论监督并不需要登报纸、上电视。当然,县城人并不多事,也不喜欢无事生非。在县城里故弄玄虚是很困难的,大家都知道你的底细,何必演戏?
生活在县城,最重要的是真实。你离开县城,到外面去可以吹牛,可以张扬,眉飞色舞,旁若无人。可是一回到县城,大话狂话、奇装异服、阴阳怪调等等,都得乖乖地收拾起来,县城人不吃这一套。县城人看重的是“实在”二字,生活目标是相安无事,谁若是咄咄逼人,嚣张显摆,就会成为县城人的敌人。所以,县城是过日子的地方,不是干事业、有作为的地方。县城也提倡“尊重人才”,但是,他们把盛情和待遇全都给了那些“外来的和尚”,对于土著的县城人,他们都知根知底,谁不知道谁呀?殊不知,县城所不珍惜的人才,一旦闯了出去,个个都是好汉。
县城人总是把最大的偏见留给自己。对于乡下人和城市人,他们都说不出什么来。县城人最同情乡下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亲戚在农村。县城人大都要拿出相当一些精力为乡下亲戚跑东跑西。乡下亲戚带来些花生、芋头等土特产,县城人再送给他们一些旧衣服之类。乡下亲戚也不客气,把腿一盘,该吃了吃,该喝了喝。县城人到城市里去,却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人不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县城人自以为是“老土”而放不开。城市人习惯于把县城人混同于农民。其实,到城市里购物、看光景的大都是县城人,农民是没有这般闲情逸致的。县城人与城市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关系。他们亲近城市,却并不艳羡城市生活,他们提着大包小包在城市拥挤的商业街穿行,看着城市人狼狈不堪地挤着公共汽车,不禁困惑地发问:“城市有什么好?”
这样一想,县城人的心理就平衡了许多,心情也出奇得好。
(谭中生摘自《检察日报》2002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