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瓦列里·茹拉夫廖夫
几年来的每年春天,中国吉林省的农民都来到伏尔加河畔,帮助当地土地所有者,在水浇地上种植几个月的蔬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戈罗季谢区叶尔佐夫克村的农场主鲁斯纳琴科用这句中国古语来形容农场雇工的状况。
吉林省的农民在鲁斯纳琴科的土地上,作为外国雇工已工作好几年了。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雇工的呢?
鲁斯纳琴科说:“在伏尔加河沿岸,现在找不到比中国人更能劳动的人了。一个中国农民从早到晚地干活,不紧不慢地完成着10个俄罗斯农民或8个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的工作量。只有珍惜每一分钱和每一分钟工作时间,使出所有力气的人才会如此劳作。”
雇工每天就像在自家土地上那样给雇主干活,因为鲁斯纳琴科土地上的收成直接同中国人挂钩。
然而,按俄罗斯的标准,外国雇工的薪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高的。问题在于,从最终结算数额中要扣除吃喝开支,1/5的工资还要上交与俄方签订合同的中国农业公司。最后下来,中国雇工每月只挣100美元左右。可他们对此已相当满意了,因为他们可以拿着在伏尔加河畔所挣的钱,回到中国舒舒服服地过个冬天。
伏尔加河畔的这些中国人早上5点开始干活,一直干到22点,中间只短时间地休息3次,吃上3顿饭。换句话说,中国人把一天在当两天干。
鲁斯纳琴科在7年前聘请了中国人。此前一年,他曾请叶尔佐夫克村的30多个老乡来收蔬菜。老乡们干活懒懒散散,刚干完一个星期,就要求提前开支,叫嚷着家里没吃的。鲁斯纳琴科给了每个人一笔钱。此后,这帮人一个星期没到地里来,用拿到的钱喝酒去了。地里的蔬菜收成非常好,他费尽口舌劝他们来干活,可始终没人听。只是在钱都花光后,这些人才想到需要干活挣钱。
鲁斯纳琴科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也吸取了沉痛的教训。于是,他第一次找到州农业和食品委员会领导,要求第二年聘请一批中国农民。这位在州里小有名气的农场主的要求得到了重视,第二年夏天就心满意足地得到了中国的劳动力。“协商好的双方”彼此十分满意地在秋天分手了:中国人很高兴,每个人一季度挣了500多美元;鲁斯纳琴科很满意,在外国劳动力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地里获得了西红柿、茄子和白菜大丰收。
伏尔加格勒州和中国吉林省在几年前,签署了广泛的合作合同。为了慎重起见,双方决定从少到多逐步做起。第一批来自中国的劳动力总共50人。当地居民虽然被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折服了,但第二年夏天,伏尔加格勒州方面却同意接受80名中国人,第三年是100人,第四年是124人。现在,鲁斯纳琴科就雇用了250名。
这对州的经济是好还是坏呢?尽管中国人的劳动给伏尔加格勒州带来明显的好处,但不能忘记,他们从当地居民手中夺走了250个劳动岗位,而当地的就业岗位并不十分充裕。
州政府农业和食品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处主任维克托·林科夫说:“我首先要说,中国菜农有吃苦耐劳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他们的菜地没有杂草,所以收成至少比邻近的菜地多1倍。我们州的水浇地已从40万公顷减少到如今的15万公顷,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应当最大效益地利用这些土地。正是中国菜农使一块地获得了两块地的收成。我们什么样的农民能有这样的劳动效果呢?这就是请中国人到伏尔加河畔来的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是,中国人的劳动态度给伏尔加河沿岸的人们树立了好榜样。这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宝贵的。”
虽然一些西伯利亚城市的领导人担忧几万名中国人和平占领他们负责的居民点,但是对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国雇工紧闭大门不是聪明之举。
目前,中国方面已申请明年派500名公民前去伏尔加格勒州,他们这次不仅种菜,还要种玉米和大麦。
(王玉喜摘自《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