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3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2期

中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第42-43页)

发表于 2021-03-02 • 字数统计 4197 • 被 565 人看爆

中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

麦特尔


变迁一: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数字印证:在农村,9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年到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人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1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变迁二: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现在已很少能够听到。“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数字印证: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是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标。199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达到小康水平。2001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又分别降到37.9%和47.7%。


变迁三:精起来的饮食

        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已经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型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型消费方式转变。
        数字印证: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公斤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88公斤;农村居民则由260公斤下降到250公斤。另一方面;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居民的营养摄取渠道上;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膳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变迁四: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2002年6月18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一句古语。而今天,70岁的寿命已经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数字印证: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类健康水平、死亡水平的综合指标,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提高了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根据英国、法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资料统计,他们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提高到64.6岁,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平均每10年增长2.36岁。


变迁五:大起来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太多的旧房、危房。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过去的13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心情舒畅了。
        数字印证: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米。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变迁六: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中国是个自行车的国度。站在街头,滚滚而来的自行车流,曾经让外国人感到惊讶。“轿车”的称呼,意思是像轿子一样的车,只有当官的才坐得起。13年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1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起“轿车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过去视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数字印证: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 ,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变迁七: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姹紫嫣红时装潮”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着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
        数字印证: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10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量都在10%左右。成衣消费率从1995年的84.8%上升为2000年的93.6%。


变迁八:高起来的文化程度

        13年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和关注的热情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甚至到走上工作岗位,各个阶段的教育始终伴随着我们。今天,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研究人员也明显增多,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
        数字印证: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升学率从1990年的74.6%上升到2001年的95.5%。1990年到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60.9万人增加到26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2%。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变迁九: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13年前的中国人,既没有太多的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即使出去走一走,活动的半径也很小。而今天,一到“黄金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人如织。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还“周游列国”。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时尚。
        数字印证:198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达到7.8亿人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广大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5年增长167.6%。


变迁十:快起来的通讯方式

        10多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中国人与亲人的交流方式。奢侈一点,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一年不写信的人不在少数。人们的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不仅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电脑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数字印证:13年前,家里装一部电话,则是被人羡慕的对象。但到2002年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位居世界第一。1988年我国刚刚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今天手机的用户数达到1.8亿户,雄踞世界榜首。在20世纪90年代初,知道“上网”为何物的人恐怕寥寥无几,现在我国平均每周至少上网1小时的公民已经超过4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三位。

(张一格摘自《当代民声》2003年第1期上半月)

分享到:
伏尔加河畔的中国农民(第44页)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第15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