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北
外交官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是个有点神秘的职业。在北京,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挂着“使”字牌照的汽车在街上行驶。中国也有数千名外交官活跃在世界各国。那么,各国是如何管理外交官的呢?
世界多数国家的公民认为,外交官的确是一种高尚体面、收入不错的职业,因此,许多人愿意当外交官。但是,外交官的职位毕竟有限,所以多数国家采取公开竞争职位的办法。美国在向一国派外交官的前两年公开职位,符合条件的人可以自由申请。
俄罗斯外交官彼得罗夫说:“以前我们在派驻外交官方面缺乏透明度。现在,我们进行了改革,已开始公开竞争职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外交官的素质较高,他们的外语、调研办案、驾车能力,基本都是“优秀等级”。
外交官的收入,既要考虑驻外人员的辛苦与风险,也要顾及他们与国内相关人员的收入平衡。因为这样才能既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外交队伍,又保证国内相关人员不生抱怨。
美、英、德、法等国外交官的收入包括下面几大部分:基本工资、地区补贴(因物价指数不同而产生的补贴)、艰苦补贴(因地方病、气候恶劣等原因而给予的补贴)、战乱补贴。可以说,这些国家对各类补贴的分类比较科学。
美国外交官舒尔茨说:“我们的财政部在制定外交官的收入标准时,首先进行调查研究。如果我被派到东京工作,就会比派到中国的收入多,因为东京的物价比北京高很多;如果我被派到苏丹工作,我的收入就比派往东京高,因为那里的消费水平低,艰苦补贴却很高。”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说,前几年,因为北京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他们国家派驻北京的外交官还可以享受空气污染补贴。
在请客这个问题上,欧美多数国家采取限额制。也就是说,外交官根据职位不同,每年的宴请等社交活动费用也有相应限额。在限额内的宴请及其他社交费实报实销,超过限额的部分由请客者自付。
美、英、德多数国家的外交官每年请客6 ~ 8次,其中正餐约4 ~ 5次,每次请客6 ~ 8人;自助餐2 ~ 3次,每次请客20 ~ 40人。
美、英、德等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一些美国外交官在官邸请客时,往往让客人在签名簿上签名。这一方面是为了留个纪念,另一方面也便于财务部门核查。
多数国家的驻外使领馆除配有少量公车外,外交官都有私车。一般中小使领馆配有两辆小轿车和一辆小面包车。两辆小轿车分别供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办理公务用,小面包车供国内代表团来访时用。多数国家的外交官都采用到任后,在当地购买免税车的办法解决用车问题,但这笔买车的钱一般要由自己掏。如果新赴任者确实无钱买车,也可先从使领馆预支80%的购车款,只要该车款在一年内还清即可。
由于使领馆的公车有限,于是产生了私车公用的问题。对私车公用的补贴方式,各国标准不一。美国的驻外使领馆都按其国内标准,即每公里补贴31美分;法国、西班牙外交官的交通费则计入工资中,私车公用不再补贴;瑞典等少数国家则采取固定车补的办法。一位德国外交官说:“我认为私车公用按实际里程补贴比较合理,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有的外交官为省钱而不参加外事活动。”另外,多数国家的外交官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将私车免税带回国,这样就更划算了。
关于住房,美、英、德、法、意等国家除大使官邸外,一般采取租用而不是购买的办法。这主要是为了省钱和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多数国家对外交官的租房有明确标准,超标者只能自付。
子女上学是外交官面临的一个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外交官的子女在驻在国上学的费用多由政府支付,但如果子女进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费的超出部分则由外交官本人掏腰包。
(戴月霞摘自《大众阅读报》200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