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先
窗外,是一小院人家。小院的男人和女人分别是一家织布厂的钳工和挡车工。因企业破产,两人都成了失业者,又没有什么大能耐,所以,小院的男人就到距家一里多路的街边干起了修自行车的行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还算专业对口。”而女人却做起了磨豆腐的营生。
豆腐虽为餐桌上常见的副食,但对于豆腐的制作,我向来知之甚少。依稀记得幼时随母亲到镇上看过一出戏,只见戏台上一个头包蓝底白花帕的女子和一个戴毡帽的男子绕着一副石磨慢慢悠悠地转,咿咿呀呀地唱。至于唱的戏文,我一句也没听懂,只知道他们是在磨豆腐,也由此得知豆腐是由黄豆磨成浆后做成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豆腐赚的是辛苦钱。
每天雄鸡初唱,周围还是一片漆黑静寂之时,小院的灯就亮了,夫妇二人开始忙活。男人开动磨豆机,小电磨就吱吱地响,豆子便一点点地被磨成糊状。然后女人就开始摇豆浆。豆浆摇好后上锅,男人在下面烧火,女人持勺守在锅旁点卤··· ···到天明时分,男人用自行车驮着修理工具出摊儿去了,女人便挑着一担还冒着热气的豆腐去赶早市。如果集市人多,豆腐好卖,女人就一直守到豆腐卖完为止;如果集市的豆腐摊儿太多,女人就毫不犹豫地挑起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
男人摆摊儿一天,赚十来块钱,但女人从不嫌男人赚的钱少。女人说:“现在修自行车不如以前了,骑车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就越来越淡。人活着能自食其力、平安健康比什么都好。”
小院的主人有一个三岁的女儿,红脸蛋大眼睛。白天,大人们外出忙碌,小院便成了她的乐园:或摘花养草,或追狗撵鸡;有时会把屋里的收音机开得震天响,自己合着节拍无师自通地又唱又跳;有时则呼朋引伴,玩“过家家”、“捉迷藏”。看着她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样子,想着身边那些被父母“成龙成凤计划”套牢的孩子,我知道,她在享受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院人家的生存方式令我感动。虽然没有卡拉OK,没有桑拿健身,没有皮尔·卡丹,没有彩屏的手机··· ···但他们用双手创造的生活平和、安详。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啊!
(尹瑞娟摘自《婚姻与家庭》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