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闲
边尔多瓦市是以色列一座远离战火的美丽小城。1999年,作为山西省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劳务输出的一名建筑工人,我签订了两年劳务合同,为当地一个以色列建筑商建造一幢商用楼房。我们每周工作5天,每月平均工资600~700美元。工地就在边尔多瓦市区,总公司就在工地旁边的居民楼为我们租了房屋。楼房共三层,其中底层为商铺,我们住第二层,第三层为犹太人公寓。
以色列是犹太民族的国家。犹太人被称为世界的赚钱机器,自然他们在生意场上斤斤计较,也正是因为这种品质、这种富有,使他们十分挑剔,瑕疵必究,处处追求一流,事事追求卓越,即使在生活品质上也处处体现出犹太人的精细之处。我们在边尔多瓦市的生活虽然相对当地人比较艰辛,但却从当地人的精细生活中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工地上,我们中国工人有自己的厨师,锅碗瓢盆笼屉调料等等都是总公司派人送来的,而肉、蛋和蔬菜是在当地购买。当地人不管吃什么都讲究新鲜,例如香蕉吧,在国内只有等熟透了才吃,也最好吃,松软滑嫩嘛。可是在以色列,则认为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皮还泛着青色不易撕开的那种才是最新鲜的,熟透了的则被认为是坏的,和放上两三天已有点发软的一齐被扔掉了。“扔”这个动作你可不要仅仅认为是当地消费者的行为,更多的是当地的小商小贩们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东西他们是根本不会去卖的。蔬菜、肉制品也是一样,有一点点毛病(比如菜被阳光照久了会发蔫)或是放的时间稍微有一点长就直接扔掉了。由于我们的工人经常出去买菜,和当地的小商小贩们混熟了,他们便会把有一点毛病准备扔的东西拿出来问你要不要,当然是非常非常善意的。可以这么说,我们餐桌上的肉制品几乎是从来都不用花钱的。还有他们的电视机、电饭锅、冰箱、微波炉等等,如果出现问题很少去修理,直接就扔了。如果你和他们关系处得好的话,他们则会告诉你,他们家有某某东西有点毛病或是有些过时,不要了,如果你需要,直接搬走就可以了。我们住所的电视、微波炉就是楼上犹太老人伊兰送的。
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民族。他们相互友爱,互帮互助,形成了如今庞大的商业民族。我在出国前接受当地的日常用语和工地用语的培训中,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非常贫穷的犹太人流浪到了一座城市,他找到了当地的一个犹太人社团请求帮助,社团就把他推荐给当地一个比较富有的犹太零售商。这个零售商说,我的商铺在城北开得很好,但城南的市场没有开拓。这样,我给你钱作为投资,要求三年回本,见利后按参股形式经营和收取回报。你看看人家,帮人真是从最根本、最彻底处着手。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发现了许多在人际关系上与国内不同的价值标准。
我们宿舍楼上的伊兰老人,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独居着。一天我休息,从窗户中看到老人买菜回来,有三四个大袋子,拎起来很是吃力。我便下去帮忙拿上了楼。正当我转身要离开时,伊兰老人拿出钱来要给我,并坚持说这是劳动所得,一定要收小费的。我就对老人解释说,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说的美德。伊兰老人似懂非懂地颔首称道。和老人闲聊了一阵我便回了宿舍。可过了没有10分钟,伊兰老人便来到了我的房间,手里还捧着一扎叠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衣服,并坚持让我一件件试穿着合身后她才满意地离开。
还有就是在这儿坐公交车是没有让座的习惯的。在边尔多瓦市乘坐公交车是非常方便快捷的,我有一次乘坐公交车外出,看到一位犹太老人在其孙子的搀扶下上了车,全车没有一个人让座。可能是国内的习惯吧,我下意识地站了起来,用不是太熟练的当地话对老人说:“夫人,您坐我这儿吧。”老人听后,一愣,而在场的所有乘客也都用十分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当时还以为自己的发音太不准确,就又连比带画说地重复了一句让座的话,老人这才坐下,并非常感激地和我攀谈起来,接着又问我自己的座位为什么要让出来。我这才明白这儿是不让座的。当她听说让座在中国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表现一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时,对我们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非常钦佩,并说让座事小,却让她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她很希望人们在这方面向中国人民学习。
其实我们在以色列是很少坐公交车的。虽然我们每月的工资都在600~700美元之间,但实际上每个月只发给一点零花钱;其余的都是在合同期满后回国时一次付清,所以我们很少出门花钱。再者由于工地就在市区内,逛商店买东西一般步行即可。以色列人生活节奏很快,汽车即使是在市内车速也很快,而许多地方是没有红绿灯的。我刚开始上街时,面对如此快的车速真不知怎么样才能过去。时间长了就明白了,只要你走上人行道,远方的车一定会减速缓缓地从你身边开过去。如果人行道上行人比较多的话他们则会在人行道前自动停下来。
来以色列之前在国内的电视里面听到看到最多的新闻便是巴以局势日益恶化,冲突不断升级。我就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民族。可是到了边尔多瓦市,我看见这儿的居民大部分就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大家都生活得很开心。
在我们的工地,建筑工人多是中国工人和阿拉伯工人,当地的犹太人是不做苦力活的。阿拉伯工人和中国工人有很大的不同。阿拉伯工人一般技术专业专一,瓦工就是瓦工,木工就是木工,而我国工人是技术全面,多而杂,有一些人则几乎是瓦工、木工、钳工、焊工一锅都能烩。一次,工地的工程师要求做一个模具,具体来说就是3道工序:砌墙、涂灰、刷漆。阿拉伯工人说他们需要用6个人,而且其中必须有3个技术工人。而我国工人则提出我们最多需要用两个人。工程师根本不相信。最后是在我们的坚持和交涉下他同意了。也许他也是想看一看中国人是怎样用两个人来完成6个人的工作的。结果我们两位工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我们便得到了当地工程师的认可和阿拉伯工人的尊重。
和阿拉伯工人一块工作,大家一定会想到阿拉伯人偏激硬朗的个性。然而,实际上他们和我国北方人的性格也差不了多少,直爽、豪放。我有一个阿拉伯同事,名字很是拗口,大家私下里都叫他“拗口先生”。他家住在边尔多瓦市郊,也不富裕。有一天我们休息,他便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他家的小院,我便看见一峰骆驼,这可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它!我不由自主地上去摸了摸它高耸的驼峰、柔顺的皮毛··· ···感觉真是太好了。这位阿拉伯同事见我如此喜欢这峰骆驼,便对我说:“你想不想要它?”我是很喜欢这个庞然大物,可我哪能要人家的东西呀,再说我也没有地方养它,我就推辞着。这位同事可能是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说:“喜欢就行了。”然后我们就进了屋里。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位同事端上来一个大大的盘子,里面放了满满一盘子烤肉。我一尝,肉纤维很粗,口感也有点粗,但干干的、脆脆的,非常好吃,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肉。我便问他这是什么肉,怎么这么好吃。他很随意地告诉我说:“噢,是骆驼肉,就是你刚进来的时候看见的那峰骆驼。”
竟然是那峰骆驼!
那天中午我吃得很饱,打着嗝,揉着肚子,昂着头回到了宿舍并向同室们讲述着骆驼肉是如何如何的美味。可我的心里却酸酸的。
(王 灿摘自《生活潮》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