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小时候,家里不太富裕,一家六口围坐一起吃那一盘菜,我便不舍得夹菜,只是用馍蘸菜汤吃。大学毕业后当过一年高中老师,学校分给我一间房子,我买来炊具,自己做饭吃。一次在给我一位长辈的信中写道:“每天吃饭多是馍和菜,且多是白菜豆腐,一般都是先吃白菜帮子,再吃叶,最后吃有点舍不得的豆腐··· ···”
长辈回信说:“这一件小事也许反映了你的生活习惯,也许能映照你的人生之路——先苦后甜。好好干吧,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
考上研究生后,依然保持着这种先苦后甜的习惯。今年春天的时候,有人请我吃饭,也不知是被主人的热情感动了,还是热腾腾的、香气四溢的“小鸡炖蘑菇”确实勾起了我的食欲,我食欲大增,甚至于后来我对主人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肉好吃。”
前不久,我和老师碰巧相遇,就一起去南门一家餐厅吃饭。老师是那里的常客,随口就点了他们的拿手好菜——“炖鸭子”。老师不但讲这个菜的做法,还说吃东西的时候应该先吃什么,再吃什么。我第一次感觉“吃”原来不像我先前想的那样仅为填饱肚子,而是一种人生享受。
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一味地让心灵浸泡在苦中,像老牛耕地一样埋头走脚下的路,不知道给自己一个享受生活的空间。心灵变得麻木,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一旦抱着这样的念头去生活,生活还有何乐可言?
所以,“先苦后甜”不一定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吃粗茶淡饭的过程中,适当让自己尝尝“小鸡炖蘑菇”和“炖鸭子”的味道。惟其如此,在饱尝生活艰辛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生活的美好,才能更有信心和力量经营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郝 品摘自《风流一代》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