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峰
江南地区的范围,大抵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其地理位置基本上是以太湖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而且城与镇、镇与镇、镇与市之间有诸多河流相连接,因此江南地区自古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桥、流水、人家”不仅是江南生活图景的映射,更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江南市镇,水网密布,市河与外河纵横交叉,桥梁错落有致,随处可现。那多姿多彩、形状各异的桥梁,或直或拱,或窄或宽,或平如玉带,或弯似彩虹,或简易玲珑,或抽象凝重,引起迁客骚人的无数遐想,成了他们吟咏抒怀的绝佳对象。他们有过“欲向枕边寻断梦,半桥残日落清风”的伤怀;也有过“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门”的感慨;他们有过“侬家住近古虹桥,郎若来时诗一瓢”的风情;也有过“忆昔宸游曾驻跸,溪桥犹自记康王”的惦念。忆往昔,“戚将军垒大旗飘,斥埃烽烟靖斗刁。西水驿来三十里,风帆齐指大通桥”;看今朝,“虹影横空卧一条,小红何处和吹箫。间看落照登临去,绝胜松陵十四桥”。作为江南独具特色的传统人文景观,小桥、流水、人家交相辉映,宛自天成,其碧玉之美显逸出江南的风韵,因此而成为江南市镇的标志。正是这些隽永而富有韵味的桥梁,把水乡江南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散发出自身特有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气息。
江南市镇的居民生活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通常“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映射出水乡人舒缓悠闲的生活节奏。这种独特的生活情韵,似能在《采莲歌》中窥视一斑:“淡红轻白一色莲,江南歌好唱田田。忽闻手钏珜瑽响,惊起鸳鸯立水边。”江南泽国之文化情韵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江南市镇的民宅许多依河而建,在临水的一边许多房屋都开有后窗,倚窗望去,小桥碧波,轻舟泛水,少女采莲,尽收眼底,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君到姑苏来,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纵横的水巷,众多的桥梁,勾勒出江南市镇的区域面貌。在此种小巧别致的情境中生活,的确使人心旷神怡,浩然有天趣。不仅情操得以陶冶,精神亦得以升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士子温文尔雅的性格养成之原因。现怕亦能在此寻到答案。
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小景体现了江南水文化的独特内涵,那么江南市镇的命名艺术则反馈出了江南水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先以塘栖镇为例,该镇街巷的命名即体现出水乡特色,据《唐栖志》载:“栖镇地形,出比墩阜,叠石筑堤,坚加塘岸,壤接官塘,故名石塘。其闹市在支河两岸者,曰市中,河曰市河。其小街屋傍旁径之道,概呼曰弄,即城中之巷也;复里聚居之所,或云河,或曰埭,在傍涯而居,故其名从水取义,唐栖街巷大率类此。”其实小镇“唐栖”的命名亦是如此。“唐栖”也写作“塘栖”,“塘”之原义即是“堤岸、水池”。实际上,这一特征在整个江南市镇中极具普遍性,因为从其产生的第一天始,江南市镇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生产、生活,还是食、用、住、行,江南人都离不开水,所以市镇的命名大多遵循“从水取义”的原则,显示出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大致分成几类:
“泽”,意指聚水的洼地。例如:盛泽、震泽、张泽、金泽。
“河”,意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例如:刘河、新河、杨家河。
“湖”,意指湖泊。例如:菱湖、汾湖。
“湾”,意指水流弯曲的地方。例如:江湾、前湾、萧家湾。
“泾”,意指河道的沟。例如:枫泾、璜泾、朱泾、王江泾。
“渡”,意指渡口。例如:黄渡。
“洲”,意指水中之陆地。例如:长洲、洲泉。
“浦”,意指水溪或河流入海处。例如:青浦、月浦、乍浦、澉浦。
“溪”,意指溪流。例如黄溪、珠溪、梅溪、松溪。
“港”,意指江河的支流。例如:溪港、眩港、沈港、荻港。
“渎”,意指小水沟、小水渠。例如:木渎、南星渎、马家渎。
“渠”,意指人工开凿的水道。例如:王渠。
“潭”,意指深渊。例如:黄潭。
“浜”,意指小河。例如:陆家浜。
“塘”,意指堤岸、水池。例如:塘栖、横塘、泽塘、斜塘。
“埭(音:dài)”,意指坝。例如:黄埭、芮埭、埭头。
“堰”,意指拦河坝。例如:张堰、张泾堰。
从上面的陈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水文化在江南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它所沉积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增添了江南市镇的秀丽雅致,另一方面又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构成了一幅江南市镇奇特的人文风景画。
(张 波摘自《百姓周末》200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