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连祥
铸造业中,有一种材料叫覆膜沙,加温后可以迅速凝固成一次成型的精密器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如瓷,多用于生产汽车零部件。
覆膜沙是这样诞生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别山腹地一贫苦农家的男孩考取了南京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在所里,他像一粒沙子一样被人瞧不起,因为学历低,他没资格申请项目搞研究,只能下到车间去锻炼。
可他又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每天8小时外,他就用自己的工资自费购买器材埋头搞试验,从此他一个猛子扎进了自己难熬的“另类生活”。首先是失败的试验,一次连着一次,雨点般密集地砸向他,他挺挺胸顶住了;接着是蔑视的眼光,夹杂着不屑与浅薄的锋芒刺向清瘦的他,他耸耸肩抖落了;还有许许多多的风凉话,他听不到也无暇顾及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没完没了单调而枯燥的实验当中。
与他一同分来的大学生们纷纷成为济南人的女婿,只剩下他一个中专生仍无人问津。每晚,别人花前月下,他形只影单,把别人谈情说爱的时间用于摆弄自己的沙子,孤独而固执地寻找着那个类似传说中“点石成金”的良方。
3年过去了,他像家乡的老黄牛一样倔强地坚持着,共用去9吨多沙子,每次试验1.5公斤,总共6000多次试验后,覆膜沙终于研制成功了!
今天,他已拥有30多项发明,是北京某著名企业的总裁。通过自己的奋斗,他也由一粒沙变成了一块金子。他就是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的秦升益。
最近,他做客央视一访谈栏目,主持人问他:“凭借什么取得了自己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他想了想说:“自信、执著,干事业要有股牛脾气,认准了的事,就要一竿子插到底!”
其实,回想覆膜沙痛苦的诞生过程,这样的价格定位真的不贵,因为它是由沙子加自信、执著等人性中一些金子般的品质糅合而成的结晶物。做沙如此,做人亦然,惟有久经炼狱,方能成正果。
覆膜沙与他的发明者一样,已不再是沙,而是由沙“炼”成的金子。
(李 进摘自《涉世之初》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