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4月
26
《读者》(乡村版)2004年第06期

稻草人(第28-29页)

发表于 2024-04-26 • 字数统计 1495 • 被 73 人看爆

稻草人

晓 橹

  走进乡村,在农家小院、田头河畔,常常会碰上一些头戴草帽、皱纹深深的庄稼人,他们或漫步在窄窄的小巷里看家护院,或行走在坑洼的田埂上守望庄稼,很难看到生龙活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于是我们望着那些灰头土面、粗布蓝衫的庄稼人,心上总是亲切地招呼一声:“稻草人!”
  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去了。
  他们留在乡村,守望家,守望自己用一辈子心血垒起的三间大瓦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房子关不得,它必须用人气来喂养,倘若闭户上锁,失了人气,必朽,必坍。走了年轻人的小院,郁郁寡欢,落寞空虚。他们就养鸡、养鹅、养鸭、养猪,养活了一院农家生气。
  他们留在乡村,为自己祖祖辈辈承传后代的香火,挑起了教养孩子的全部担子。孩子上学睡觉须按时准点,添衣减衫要四季不误分毫,孩子的快乐便是他们的快乐,孩子的苦痛便是他们的苦痛。
  他们留在乡村,守望庄稼,守望那块养活自己一辈子的黑土地。黑土地刨不出金疙瘩,却被他们视为乌金——一生用不完的劳保。
  人勤地不懒,他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着,老牛般在二十四节气中做着最朴实、最费汗水的土里刨食的农事。麦收时节,割麦如救火,头戴草帽的他们蹲在麦地上,低头猫腰,青筋暴突的手中挥舞着一柄月牙似的银镰,不停地刈着一片片黄的庄稼。
  在农闲的日子里,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块,摸摸纸牌,打打麻将。夏日的傍晚,置一方桌于绿影婆娑的天井中,煮几只自腌的咸鸭蛋,炒一碗自产的蚕豆,抿两口自酿的大麦烧,摆开龙门阵:谁家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虽然活累报酬却高;谁家的儿子搞装潢、搞建筑,年薪不少于五位数;谁家的媳妇做缝纫、做编织,一个月的月薪就能抵上全年种田的收入;谁家的儿子走南闯北跑运输,吃香的喝辣的,看够了风景,逛遍了都市··· ···
  他们是乡村的忠实信徒,依然沿袭着昔日的生活方式。清明祭祖,端午裹粽,立秋咬瓜,除夕团圆。一日三餐烧土灶、燃麦秸、燃稻草,烟囱依然吐出一缕缕淡蓝的炊烟,水袖般款款飘过天空,飘过原野。早餐依然喝稀粥、吃咸菜,但不必担心他们的肚子会挨饿,这是家乡的饮食习惯。
  蔬菜不用出门买,自家的小院就是菜篮子。院墙上爬的是南瓜,吊的是豆角、丝瓜,院后青菜四季不断,韭菜割了一茬,转天又绿出了一茬。他们向来马虎自己,不薄孩子,吃穿上自己省了又省,为了孩子却舍得花钱舍得吃。说实话,他们是沾了孩子的光,经常割肉买鱼打牙祭。如果有客自远方来,必打蛋茶、泡馓子盛情款待。不要笑他们好傻,这是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他们不会养花养鸟跑步练剑,只钟情在河汊(chà)里种菱栽藕,田头上点豆种瓜,屋前宅后种菜施肥,自得其乐。
  他们平和、安详、坚定、执著,一如那小院里腰杆笔直的葵花,但有时也会遭遇风吹雨打。头疼脑热,腰酸腿痛,在他们眼里,这点小毛病乃鸡毛蒜皮,何足挂齿!所以他们平时没有“病”,即使有些小恙,也不让在外的儿女牵挂,总是耸耸厚实硬朗的身板硬撑着。惟独那读书厌学、上网早恋的孩子,大伤他们的脑筋。他们把潦草的孩子横看竖瞧,读不懂就抽闷烟,嘟囔一声:“儿女是福也是祸,养个儿子一世不太平。”抬头看见小院里那排葵花摇着大脑袋笑了,好像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心遂释然。
  过年了,打工族像鸟儿归巢一样返回乡村。这是守望乡村的庄稼人最开心的时刻,他们倾其所有,高兴地拿出早已准备的各式年货:蒸的团、打的糕、做的米酒,还有腌制的咸鱼咸肉咸鸡咸鸭··· ···如待贵宾般厚待儿子媳妇们。儿媳呢,捧出从城里买回的新衣新鞋孝敬老人,老人穿在身上脚上,快活得像个孩子,在大街小巷上踱来踱去。过了年他们又悄悄地为儿子儿媳进城打工备足了东西,并依依不舍地为他们送行。

(赵兵儒、吴宝河摘自《文学故事报》)

分享到:
什么是农民(第29页)
三扣九拜(第27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