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丕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说明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吃的粮食是由农民的汗水凝聚而成的。我觉得,当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即使不念农民兄弟的好处,至少不能够凡骂必称“农民”吧。
我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了。
现在,有一个在报刊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农民意识”。啥叫“农民意识”?领导干部不胜任工作称之为有“农民意识”,工厂厂长把厂子搞砸了称之为有“农民意识”,体育比赛输了称教练有“农民意识”,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称之为有“农民意识”··· ···连某些腐败分子也称自己有“农民意识”,等等。
天啊,原来农民成了一个破筐,一切坏东西都可毫无顾忌地往里装,反正农民好欺侮,不欺白不欺。其实带有“农民”二字的贬义词不止一个,比如“农民心态”、“农民思想”、“农民观念”、“农民作风”、“农民思维”、“农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人把脏兮兮的屎盆子扣在农民的头上,农民忍了。可他们似乎还不解对农民的“心头之恨”,于是又把农民当成了笑料。本来,农民朴素善良,不像卓别林那样富有幽默感,他们大多为人实在,老实本分。有些搞艺术的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终于把农民变成了笑料,你瞧,农民一上台,观众乐开怀。台上的农民不是像叫花子,就像“二百五”。
对此,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踏踏实实、老实巴交的农民呢?像上述那样毫无道理地拿农民开涮,于心何忍!农民兄弟是烧了谁家的房子,还是把谁家的孩子扔到井里了?遭受这样无情的报复,真是匪夷所思。
我一直认为,作家是主持公道的。可看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后,我失望了。在他们的笔下农民不仅无知,而且贪婪,见钱眼开,和恶棍差不多。他们又丑又脏、又恶毒、又卑下、又无知、又可恶,简直没了人样。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社会劳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说,农民和士兵是国家的两块基石。如今到了21世纪,我们的见识怎么就不如韩非子?
诚然,农民确实有其诸多缺点和不足,但不能掩盖其劳动之美、创造之美,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点,谁也否认不了。我想,若谁执意和农民过不去或者对农民有偏见,那么最好干脆别吃饭,这样才能和农民划清界限,互不搭界,才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
(焦振生摘自《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