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11月
15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12期

粤北“菇王”的财富人生(第30-31页)

发表于 2022-11-15 • 字数统计 3016 • 被 297 人看爆

粤北“菇王”的财富人生

可 人


拖拉机当轿接新娘

  王碧光1950年出生于广东普宁仙洞乡农村,1970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只得回乡当了农民。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想学点技术,但学什么呢?又向谁学呢?
  机会终于来了。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吴新容下放到汕头市郊,决定因地制宜,搞一个食用菌研究室。22岁的王碧光找到吴教授,要跟他学艺。吴教授正需要助手,便将王碧光及另外几个年轻人收下做徒弟。
  食用菌栽培是一件很累人也很单调的活,每天搬动那些笨重的圆木,将稻草挑回来,切碎,然后放到石灰水里浸泡消毒··· ···过了不久,另外几个学艺的年轻人都走了,只有王碧光坚持了下来。老教授看王碧光忠诚勤奋,也就悉心教导,毫不保留。1976年,“文革”结束,吴教授临走的时候,开玩笑地对王碧光说:“我先前带研究生,都是一次带好几个,这3年,我就只带了你这一个‘研究生’啊。”
  实际上还不止如此。“文革”后,大学里直到1985年才恢复了生物系,所以形成了一个人才断层,王碧光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得吴教授真传,可以想见他是多么的珍贵稀有了。
  清远县地处粤北,山多地薄,农民生活贫困。当时清远县的县委陈书记和范书记两位伯乐,请王碧光在山里的龙湾生产队搞一个试点菇场,尝试致富途径。那里是真正的崇山峻岭,沟宽壑深。王碧光带领几个群众,在大山深处搭起了木棚,从此吃住劳动就都在这里。与他们做伴的只有山上的鸟鸣,还有那叮你二口便肿一个大包的飞虫。
  王碧光在深山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订阅资料,培育菌种;又翻山越岭、串村走寨,给菇农们提供技术指导。1982年夏天,王碧光身染伤寒,病倒在菇场里。8月12日,大雨倾盆,粤北山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山洪。汹涌的洪水吞噬了上千间山村民房,出山的路被洪水阻断,几个山民冒死冲出深山,叫来了民兵,王碧光被困一周后终于获救,捡回一条性命。
  王碧光的终生恋情也是发生在这粤北山区。1977年夏季的一天,王碧光到清远县商业局办事,邂逅熟人邓先生的爱女邓歧梅。邓岐梅听说王碧光在深山搞研究,很是好奇,便说要王碧光什么时候带她去他的菇场玩。
  王碧光成年累月呆在寂寞的深山,见可爱的姑娘要跟他去玩,心里颇为兴奋。不久他们便“密谋”策划了一次孤男寡女的深山之行。浓雾缭绕的重峦叠嶂,鸟语、走兽,一切都使邓岐梅感到新奇,特别是看到王碧光培育出的各种各样的蘑菇,姑娘禁不住大呼小叫,一点都不“淑女”。但是,王碧光却正是在这一刻爱上了邓岐梅,爱上了她既有城里女子的高雅气质,身上又“残存”着乡下姑娘的清纯质朴。
  他们的恋情就这样开始了,可是王碧光要见一次心爱的姑娘却是非常的艰难,他只能靠鸿雁传情。王碧光酷爱旧体诗,便给姑娘写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意与相思之情。有时,姑娘也给王碧光回写情诗。数十年光阴过去了,王碧光至今还记得邓岐梅给他写的第一首情诗的前两句:“我要的是心/不是金。”当时的王碧光身处深山,一无所有,他们的恋情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邓岐梅却对王碧光说:“我嫁你嫁定了。”
  王碧光用拖拉机将邓岐梅接到了山里的菇场。谈起自己的婚姻,王碧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邓岐梅则叹着气说:“唉,别提了,让他这个穷鬼用8元钱就把我娶过去了。”笔者笑着接话道:“他当时那么穷,你竟然就一眼看中他是‘林中宝’呀,你真厉害!”


成了真正的粤北“菇王”

  时至今日,当年的穷小子已是“林中宝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老总。
  1996年,王碧光在清远市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林中宝食用菌餐馆”,推出食用菌健康套餐,让人们品尝“大森林美食”,生意一度红火。1997年的一天,餐馆来了一行9位客人,坐定后对服务员说:“给我们一桌菜,要求:一、不能低于5000元人民币;二,刚好吃饱不浪费。”餐馆里菜谱上的菜都是比较经济实惠的,一般一桌就只三四百元。餐馆经理不知所措,恰好那一天王碧光在餐馆里,于是出来亲自见过客人,问:“可不可以超过5000元?”对方说超过越多越好。王碧光便提笔写了菜单,菜料里用了中国八大名菌和国际四大名菌、东北野冬虫草、一条金边水鱼、一条过山风蛇。王碧光打好了价,共1.3万元,并在菜单上注明:以上菜价如有不实,欢迎向省消委投诉。又将消委会的电话写上,还签上王碧光的“大名”。
  第一道菜是国际四大名菌之一黑块菌空人,细看过、闻过,才举箸品尝,然后点了一下头。第二道菜是羊肚菌,也是国际四大名菌之一,客人尝过,又点了一下头。第三道菜是金边水鱼煲汤,内放国际四大名菌和中国八大名菌。这一道菜一上来,清香已经溢满整个餐馆。客人中有一位站了起来,向王碧光连鞠3个躬,递上名片,叽哩咕噜讲了一句什么话。客人原来是日本大阪的一个食用菌专家,这次因为看到报纸的报道,特意前来领教。日本人说:“早听说清远是中国有名的贫困山区,没想到竟能在这里吃到国际四大名菌,佩服佩服!”
  王碧光问日本客人菜价贵不贵,日本人连说:“不贵不贵,要在日本,让本人开价,这一桌该值38880元人民币!”
  这件事后来被《香港商报》以《一席真菌抵万金》为题作了报道,为“林中宝食用菌餐馆”引来食客如云。王碧光乘胜在广州、深圳、茂名、中山、东莞、肇庆等地开设了11家“食用菌餐馆”。
  王碧光接着看到的是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的前景。他深知灵芝的价值,于是加大科研投入,对灵芝的药膳作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
  “林中宝”科研生产基地坐落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笔架山公园旁边,王碧光再次看到了商机。王碧光对科研生产基地进行了一番设计和修整,建起了国内首家以食用菌为主的生态旅游景点“林中宝百菇园”。让游客在这里观赏千姿百态的菇类和种植过程,还可以亲手采摘喜欢的各种鲜菇,在园中的餐厅烹食。这一创意,又引来了无数游客。
  如今,“林中宝”已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每年创经济效益近6000万元。
  小小食用菌成就了大事业,王碧光成了真正的粤北“菇王”!


菇农是他公司的“员工”

  在“林中宝”创办之前,王碧光只是把菌种卖给山里的菇农,之后在技术上给菇农以指导。崇山峻岭,人口稀疏,往往翻山越岭10多里才能见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又往往只有几户或10几户人家。每当他送技术到农户,就带上牙刷、毛巾和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然后便离开实验基地,一村一寨地走下去,到哪家饿了便在哪家吃,到哪家天黑了便在哪家住。
  卖菌种让王碧光积累了第一桶金,但是菇农的菇全由他们自己想法销售出去,有时便会碰到不好销的情况,而产品积压又常常影响菇农种菇的积极性。王碧光当年开“食用菌餐馆”是源于一次灵感:一个周末,一家人团聚,因为来不及到市场上买菜,妻子便用菇做主料,变着花样去烹炒,最后往餐桌上一摆,简直就是一个丰富美味的食用菌套餐。吃着吃着,王碧光豁然开朗:为什么不开办吃菌餐馆?
  这一步是王碧光经商生涯中多么关键的一步呀,因为从此他懂得了要真正成为成功的商人,就必须开阔思路;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一步,让他的菇农的产品有了一条非常有保障的销路——王碧光开始回收菇农们的一部分产品。
  成就了一个王碧光,也便铺就了粤北山区农户脱贫致富之路。目前,王碧光带领着6000户山民种植食用菌。王碧光的命运跟这批山民的命运紧紧地捆在了一起。王碧光开玩笑地说:“我办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数百里山川是我的工厂,6000户菇农是我的员工。”后来市县领导到“林中宝”视察,说王碧光独创了一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

(韦志彪摘自《现代家庭》2002年第10期上半月)

分享到:
楼上楼下(第32页)
故乡水(第29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