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新
在家里,家务事于先父而言是一问三不知,动不动就说:去,找你娘去。
而娘,明显的对此精细多了。“娘,我的褂子在哪?娘,我的袜子在哪··· ···”不管是身边的儿女,还是出门在外的儿女,娘对此类问题总能随口而出,且走到哪儿立马就能找到。甚至先父在世时,也成天追着娘要东西:我的烟袋在哪?我的刮胡子刀片在哪··· ···
这吃了吗?那喝了吗?这衣服该洗了,那鞋子该刷了,饭热别烫着,菜咸别齁着··· ···然而,我们姐弟仨对娘这种操持家务的精细,并不怎么领情,反觉得有些烦。
每每此时,娘总是叹息:“谁让我是你们的娘呢?”“娘是一块裹家的布,裹了丈夫裹儿女。”这是家乡的“老人言”,其间的道理,孩提时的我是难以嚼出个中味的。
直到有一天,我听邻居家孩子失去娘的哭声,才觉出娘的好,才品出“有妈的孩子是个宝”的滋味。那一年,邻居三婶跟人跑了,一窝撇下三个孩子,大的哭小的喊,叽哇狼嚎一般,没了清静,没了炊烟。衣服脏了没人洗,鞋子破了没人补··· ···活脱脱成了一群野孩子。每当看到邻居家孩子脏兮兮的样子,我便往娘的怀里钻,紧紧地抱住娘。
渐渐地长大了,渐渐体会出“老人言”的味道,娘的确是一块裹家的布。裹着丈夫的衣食,裹着孩子的冷暖,裹着家里的柴米油盐,裹着亲戚邻居,裹着家里家外。是的,一个幸福的孩子何时何地都能找着娘。放学回家找娘,吃饭找娘,穿衣找娘,花钱找娘,生病了更是找娘··· ···娘暖着你,娘贴着你,娘揽着你,用头给你探热,用嘴给你喂药,跑细了腿,饿断了肠。
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布兜着裹着,家才有了一面不透风雨的墙,才有了那暖烘烘的温馨。
(祖永金摘自《扬子晚报》200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