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有幸品读贵刊已有三年。乡村生活题材的文章土味烈,乡情浓,她伴我无数次体验着回家的滋味。
我是农民的后代,靠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靠省吃俭用地拼命供读,好不易才成了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在乡村泡大的我,淳朴的乡情深深地扎根在骨子里,品味《读者》(乡村版)是我人生中最爽心怡神的享受,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亲近着蕴藏鲜活灵气的清山秀水,依稀可以听见回荡在故乡山水间的父母呼唤我乳名的声音··· ···隐隐作痛的乡情、乡愁没有鼻子,想牵走却总是牵不走。
贵刊富有特色,乡土气息浓厚。我特别喜欢《田园情怀》、《百姓生活》、《乡村人家》和《感悟生活》等栏目,其中有的文章饱含乡土情结,叫人不忘苦难,懂得珍惜;有的文章富有哲理,以小喻大启示人生。贵刊是一份雅俗共赏的好刊物,每月刊物一到,一家四口争相品读。
出于对贵刊的情有独钟,提两点建议:
其—,平素读完刊物,总觉得不过瘾,建议扩版增容,以56个版面为宜。至于订价适当上调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二,《读者·作者·编者》栏目很有生气,建议增加如读者评刊等内容的联谊活动,进一步密切与读者的联系。
祝《读者》(乡村版)的读者与日俱增。
(湖南/章法)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位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乡下人,有点文化,也出版过2本书,更是《读者》12年的老读者。我想说的是:《读者》(乡村版)——
向城市传递乡村情感
为乡村放送城市信息
现在,农民进城的越来越多,科班的、自学的、半路出家的,他们在城市务工经商,成了移民或半移民,都是贵刊的潜在读者;还有祖上就是农村的城里人,也相当喜欢贵刊的。城乡共同喜欢贵刊的一个前提是《读者》(乡村版)品位不凡 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感谢《读者》(乡村版)为城里人和乡下人搭建了一座心灵之桥!
(江西/毕新丁)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初中文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靠在一乡镇企业上班维持生计。生活的重负、每日机械式的劳作,让我的心灵变得麻木。惟一让我欣慰的是还能看懂几本汉字写成的书籍。《读者》是我上初中时就钟爱的一份期刊,当时尚叫《读者文摘》。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家里橱柜里放着的百余本《读者》成了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自从《读者》出了子杂志——《读者》(乡村版),我的心里又添了一份欣喜的牵挂,在买《读者》的同时,也买上一本《读者》(乡村版)。对于贵刊的闪光点,众多的读者已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在这里只想把我和贵刊的一个小插曲告诉你们,也算是一个普通农民、平常读者对《读者》(乡村版)一腔挚情的表达吧!
那是今年伊始的一天上午,妻子感冒发烧要去村卫生所输液治疗,叫我在家做饭。走时她一再叮嘱:一定要在12点以前把饭做好,上学的儿子耽误不得。”我连声答道:“没问题,你只管去吧!”妻子走后,我一看时间还早,便拿出前一天刚买回来的《读者》(乡村版)看了起来。一看不要紧,沉醉其间把晌午饭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儿子放学回家,才恍然大悟还没有坐锅,急得儿子连哭带闹。这时妻子输液归来,见此情景,不由分说拿起我的书连声说“我叫你看,叫你看!”便搁进了火炉里。我急忙伸手捞出,却见书角已焦,心疼得我火气直冲脑顶,却自知理亏,说道:“你烧我的书,我打你丈夫!”说罢便朝自己的脸拍了一巴掌。如此一举惹得妻子儿子皆大笑不止,一场风波就这样云消雾散了。
(河南/高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