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一名驻守在海南岛的军人,与《读者》(乡村版)的邂逅,真可称之为缘分。
那是2002年3月份,我偶尔路过一家地处偏僻的报刊亭,喜欢浏览书刊的爱好留住了我的脚步。有种似曾熟稔的东西透过我的视觉击中了我,使我在刹那间仿佛又回到了乡下,回到了童年的老家,回到了那充满乡村气息的岁月——定睛一看,是一本从从未谋面的杂志——《读者》(乡村版)。击中我的是那朴拙的封面,那像是老家纸窗上的剪画;又像是老屋土墙上张贴的木版雕印的年画,让我这离乡已近10年的“他乡人”,竟一时有了悲喜交加的感觉。
我取过那本刊物,随手打开目录,一串串乡土味浓郁的栏目扑面而来,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时,经营报刊亭的阿姨说:“这本刊物已放了两个月了,卖不出去,以后不再进这种刊物了。”我一看期号,果然是两个月以前的,我一下子急了,忙说道:“阿姨千万不能中断,这本刊物将来一定会成为畅销书的,现在只是很多人还没真正认识到而已。要不,我先付今年的订金,以后你保证每期给我留上一本。”阿姨看看我身上的军装说:“小伙子,订金就不收你的了,这刊物阿姨帮你订!”
虽然这家报刊亭离我所在的部队较远,但我仍然坚持每月“赴约”,即使有时抽不开身,晚去几天,也一定要取到新到的《读者》(乡村版),而且也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凡是接触过《读者》(乡村版)的人,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或者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无一不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爱不释手。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读者》(乡村版)在海南岛上越来越多的报刊亭里相继露面了,而且很快就会被购买一空,再难见到“积压品”了。
这里面的内容总是沉淀着浓厚的乡村韵味,不经意间就会勾起你的一缕陈年往事。是的,这里描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人其事,都仿佛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个小山村,常让久泊在外的人的那种浮躁的思乡情,在这些字里行间悄然受到慰藉而安静下来。
现在,《读者》(乡村版)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粮了。为了每一次“吃”到这份“食粮”时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意境,我想提一点个人的建议:
既然《读者》(乡村版)的基调和着眼点在“乡村”这一主题上,那么它所有的题材必然是和“乡村”有关联的,可通过我个人平时阅读的诸多书刊来看,这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这就给《读者》(乡村版)的稿源带来一定的限制。我建议贵刊,能否用2~5个版面直接刊载广大读者或作者的第一手原创稿件。这样或许会更有针对性地广挖“乡村”题材,而不仅仅局限在摘转上。
不管怎样,我想总有一天,《读者》(乡村版)会遍及全国的每个乡村,遍及每一个大街小巷,遍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
(海南/郑德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