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归档
文 摘
文 摘

淹死的鱼oO

收录的一些老文章

09月
02
《读者》(乡村版)2003年第6期

读者·作者·编者(2003.06 第48页)

发表于 2021-09-02 • 字数统计 1487 • 被 481 人看爆

读者·作者·编者


对《读者》(乡村版)的建议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读者》(乡村版)的忠实读者。从2001年春天发现她开始,就被她浓浓的亲情、乡情所吸引,补购和订阅了创刊以来的全部杂志。
  生活在北京这喧嚣的大都市中,现代化气氛无疑是浓厚的,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为衣食住行提供更多便利条件的同时,内心世界依然需要的是一种情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情结——乡土情结。夸张一点说,面对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长大的都市孩子们,面对到处是快餐文化的冲击和泛滥,中华民族积淀了千百年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情民俗、民间文化,如何继承发扬,或者说起码要知晓了解,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但在花花绿绿的各种期刊中,弘扬民族文化的杂志种类还是少了一点。让人高兴的是,《读者》(乡村版)吹来了一丝丝和风细雨,一篇篇佳作跃然纸上,民俗采风、田园情怀、古今轶事,读来爱不释手。薄薄的几十页,竟然可以翻来覆去看几遍。因为越是成功的作品,越是耐读,越是给人启迪。
  我作为一个读者,为贵刊提几点发展的建议,供贵刊参考。
  1.将“乡村版”改名为“乡土版”。“乡村”只是一种地域概念,而“乡土”如果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则扩大了内涵,是一种质的变化,而不拘泥乡村的限制之中。我们实实在在需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例如历史地理、民俗传说、诗词曲赋、科技艺术、诸子百家、轶闻趣事等等。如果改为“乡土版”,可以使贵刊有明确的定位,形成整体风格。其实,原来的一些内容就是属于乡土范围,而不是单纯的乡村范围的,即便是城市的民间文化,其实不也是一种乡土文化吗?改为“乡土版”后,会大大增加选稿范围,可读性也会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开拓市场、形成读者群方面,经过宣传后,贵刊的发展势头会更强劲。
  2.调整刊期和出专刊版。不论将来是否能改为“乡土版”,就目前而言,将刊物像正刊一样调为半月刊也是必要的,因为可以而且有必要刊登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了韵味和魅力,可以说无穷无尽。调整为半月刊可以使杂志富有发展潜力,奠定发展基础。若有条件,将来可以考虑出各省市“专题版”,某一期专门出一个省的专题。例如某个省的内容可有古今变迁,文字图片,声情并茂,不仅适宜阅读,甚至值得收藏。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每月出一个专题,早早选材规划,贵刊的生命力岂不可称旺盛之极。如果不能出“专题版”,也可在每一期设立省市专栏,也是特色。
  3.调整增删现有栏目。首先是减少与《读者》正刊相同的栏目,如《漫画与幽默》,你有我也有,既占了篇幅,又失去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其次应减少一些政策性栏目和与整体不协调的栏目,如《乡村话题》、《放眼天下》、《人物写真》等,其前提还是使刊物向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方面发展。以上这些栏目,或者其他杂志已有,或者不痛不痒,或者时过境迁,失去保留意义。本来也是,若想知时事政策,阅读《半月谈》、《新华月报》就行了,何苦在《读者》(乡村版)中找呢?若想看看农民专题的,找来《农民文摘》也可以满足。反过来说,补充一些新栏目,倒是可以为贵刊增光添色。例如增加《中华风光》栏目,每期刊登一两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文章。又如增加介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收藏文化、诗词戏曲文化、服饰文化方面的栏目等。这样,可以使贵刊整体上一个档次,欣赏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资料性更强,从而逐渐使贵刊形成新的名牌杂志效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今天我写出了自己对《读者》(乡村版)的建议设想,我也知道还是很不成熟的,甚至空想的成分很多,仅供贵刊参考。
  我的心永远与《读者》(乡村版)在一起。

(北京/戴新华)

分享到:
漫画与幽默(第2页,2003.07)
山间民谣说理财(第47页)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淹死的鱼oO

网红 淹死的鱼oO

记忆中的一棵老树

RSS
最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的游戏
最喜欢的音乐
最喜欢的图书
最喜欢的动漫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暂无
看爆 Top5
  • 红木柴火(第23页) 1,016次看爆
  • 山核桃的滋味(第36-37页) 917次看爆
  • 我学瑞典语(第40-41页) 771次看爆
  • 砍断“枯树”(第41页) 748次看爆
  • 李庆霖告『御状』(第12-14页) 701次看爆

站点已萌萌哒运行 00 天 00 小时 00 分 00 秒(●'◡'●)ノ♥

Copyright © 2025 淹死的鱼oO

由 Halo 强力驱动 · Theme by Sagiri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