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路
新世纪以来,家庭理财已成为大众生活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都精打细算,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自己的家庭资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间歌谣,可以看出村民家庭投资理财的观念。
50年代 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乡村的顺口溜是: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你没钱,我没钱,
社会主义刚发展。”
这种现象延续到70年代末。
60年代 商品短缺,凭票购买。人们编成顺口溜:
“副食品,粮布票,
还有点灯煤油票。
这个票,那个票,
它比生命还重要。”
“半斤肉,二两油,
缺吃少穿愁白头。”
“抓革命,去造反,
碗里青菜不言传;
筷子一蘸浇点油,
红宝书一举不知愁。”
70年代 吃饱肚子,钱存银行。这个年代的后期,村民的“阶级斗争”热情已开始下降,而消费欲望逐渐抬头。村民在农村信用社存款,为的是买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和一台缝纫机。乡村的顺口溜是:
“自行车,半导体,
不吃不喝也要你。”
“黄军装,警察蓝,
纳双棉鞋过个年。”
80年代 能挣会花,告别贫困。从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启动,勤俭节约让位于能挣会花,旧三大件让位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各种家用电器。“花钱买方便”、“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脱颖而出,从鄙视经商变为以经商赚钱为荣。乡村的顺口溜是:
“三轮车,一杆秤,
跟着邓小平闹革命。”
“十亿人,八亿商,
做梦也想奔小康。”
90年代 国强民富,奔小康。90年代以来,政策好,致富路宽,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乡村的顺口溜是:
“买摩托,盖楼房,
腰别手机闯市场。”
“上北京,走深圳,
给我老婆买‘三金’。”
新世纪以来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新世纪以来,乡村人的衣食住行水平已经今非昔比。社会商品丰富,人民收入迅速提高。村民的家庭理财观念再次发生变化,量入为出与花明日的钱并存,重视资产增值与风险意识同在,盲目消费已成明日黄花,花钱买科技、买健康、买文化教育之风日盛。家庭如何理财,已成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乡村的顺口溜是:
“你养鱼,我种菜,
蜜桃坐上飞机走出外。”
“你降息,我炒股,
谁也别想做谁的主;
你敢花,我会挣,
下辈子的钱咱先用。”
(张 华摘自《农村科技》200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