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早就在《读者》上看到《读者》出乡村版了,但那时一本精美的《读者》已成为我一种比较满足的期待,对乡村版是不太在意的,又因我来自农村,自认为对农村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就认为没有订阅的必要。奇怪的是,在我们这个城市的书摊上,我居然很久都没发现有她。直到今年7月,我家门前的书摊上摆出了2003年第7期乡村版,在一点点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买了一本“试阅”。
谁知这一试阅,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竟然被她深深地触动了,一种恨不相逢创刊时的遗憾就在心里弥漫开来。如《泥土的味道》,所表现的正是一种质朴而坚忍的百姓情怀,无论生活里有几多的幸与不幸,我们的父老乡亲总是如泥土一样,承载着千百年来的风霜雪雨与阳光,依然平静地滋养万物。泥土的味道其实就是千百年来的百姓精神啊,正如作者在结尾时说的那样:“活着,有时就要闻到泥土的味道才行。”在此我要十分真诚地感谢作者和编者,让我真实地体味到:平凡的人们总是给我最真的感动,也正是这样的感动轻轻拂去了蒙在良心上的都市红尘。
特别是《拔除心灵的杂草》一文,所描述的那个家庭简直就是我家的翻版:一样多的姊妹,一样的工作(教师、干部、医生)。相似的家境,有点雷同的经历,让我读来心潮起伏,感到通体澄明,使我猛然领悟到:最朴素的最博大,因其博大,一切尽可包容其中,因其包容,一切皆可净化··· ···
“乡村”是一个质朴纯净的词语,而《读者》(乡村版)把这个词诠释得十分到位,比之于我爱听的乡村音乐,她是凝在书上的旋律,却又比乡村音乐更深沉、更丰富、更生动。读她,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和抚慰,更多的是回溯精神之源,探寻生命之根。
乡村版,我怎能拒绝你带给我的乡村美?
我要用我的行动祝福你——从此读你!
(吴书林/贵州)
《读者》(乡村版)编辑部:
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每次到报刊亭买杂志,偶尔总要翻一翻乡村版。我觉得这本杂志设计朴实,不像有的杂志花里胡哨,而且内容乡土气息浓郁。而我真正认识贵刊还得从今年6月份的一件事说起,它使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6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一笔贵刊寄来的70元稿费。当时我感到有些意外,难道我有什么作品被贵刊采用了吗?我当即赶往本地报刊亭寻找5月份的乡村版,然而几个报刊亭均已售完。正当我急着想办法能看到贵刊时,贵刊又给我第二个想不到,及时给我寄来了一本5月份的杂志,我终于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这件事对有些人来说会认为小事一桩,但对我来说却感触很深,因为如今像贵刊这样对作者负责的报刊实在太少了。我写文章已有十多年,一年到头总会有那么一些报刊用了你的稿件不付稿费不寄样刊的。有的报刊还会“虚晃一枪”,在报刊上声明采用转载了你的文章,希望作者及时提供地址以便奉寄稿酬,但当你满怀希望将地址告诉对方后,总是石沉大海,弄得你心里好不是滋味。而乡村版却截然不同。70元稿费看似小事,但小事不小,贵刊对一位素未谋面、普普通通的作者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折服,使我感激万分,因为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贵刊能如此负责任地办刊,其刊物质量必将越来越高,读者群也会不断扩大。目前,贵刊在我地的发行量虽不大,但我一定会向我的朋友、熟人谈起这件事,并利用各种机会不失时机地宣传贵刊、关注贵刊、订阅贵刊,“两个想不到”也将更加激励我向贵刊投稿荐稿。最后再一次衷心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潘杨/浙江)